一提到《红色娘子军》,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那首“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的歌曲?除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之外,一定会对嫉恶如仇的吴琼花印象深刻,她的扮演者祝希娟也因此荣获第一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并成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中最年轻的一位。除了艺术家这个身份之外,祝希娟对于深圳这片土地也是特别的存在,因为她是深圳经济特区的文化“拓荒牛”。
1983年底,祝希娟初到深圳。
主动请缨赴深圳建设电视台
上世纪80年代初,祝希娟作为电影明星跟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访问过不少国家,发现世界电影受到电视的冲击很大,她希望尝试新的领域。转机出现在不经意之间——就是在这个时候,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人才奇缺,多次向广东省招调干部,但因条件艰苦,应者寥寥。
鉴于此,深圳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全国,决心打破原有的干部人事制度,以招聘的形式引进人才。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深圳从1981年底开始向12个大城市招人才。当深圳人才工作组进驻上海时,祝希娟心中一喜,觉得“改行”的时机来了,主动请缨报名,很快上级就批复了。
祝希娟回忆道:“深圳来上海贴出招聘布告时,我刚随中国电影代表团从意大利归来。我在意大利考察发现,电视正欣欣向荣,电影反而开始无人问津了,我当时想,欧洲已经如此,在中国必然也是趋势,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视还是个初生婴儿,自己何不就转做电视导演,兴许深圳这次的招聘是我转型的契机。”
当时,“闯深圳”的大都是热血澎湃的20岁左右的年轻小伙和姑娘,像祝希娟这样的“大龄拓荒者”其实并不多见。由此可见祝希娟性格中那股敢拼敢闯的劲头,与当年自己所扮演的吴琼花相差无几。
1983年11月初,祝希娟辞别了工作、生活三十多年的成名地上海,举家南迁。
当时深圳电视台一共对外招聘了40多人,再加上本地招聘,总共有80多人的队伍。祝希娟回忆说:“现在想想,那时工作是真的苦,深圳的夏天阳光猛烈,冬天也够呛,那个铁皮房子8小时被太阳晒着,我们就8小时用电风扇吹着。最满足的事情不过就是中午吃上一碗从中英街买来的熟泡面还有沙丁鱼罐头,就这样一直干到晚上。那时候整个深圳像个大工地,到了晚上也无法安眠,到处是锤打地基的声音,没停过。后来慢慢就能睡着了,因为实在太累了。当年考虑到自己的年龄,我只想改行当导演,但深圳市领导非常重视人才,一定要我担任副台长的职务,开始参与筹建深圳电视台的具体工作。”
深圳居民在此之前一直看香港电视,每天只有半小时中央台的转播,这还是由广东台中转过来的。祝希娟到了深圳后,被任命为深圳电视台副台长,分管文艺工作。在此之前,她连小组长都没有当过,“党让干啥就干啥,不会就学着干。”开始学着做干部,祝希娟一干就是15年!
作为电视台副台长,祝希娟就这样与同事们吃着泡面加罐头,在一片荒芜中建设着一个全新的电视台。
回忆往昔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有四个电视台,24小时都有节目,祝希娟每天都要看香港的节目,并且仔细进行研究,她说要取人之长,努力搞好深圳自己的电视节目。
1984年1月1日,深圳电视台正式诞生。从筹建到正式开播,仅仅用了3个月!
开播那天,祝希娟从上海邀请了很多明星,在香蜜湖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开台晚会。祝希娟回忆道:“当时省里领导都来了,我把全国跟我关系好的导演、明星也请来了,像朱逢博、达式常、游本昌、吕念祖等人,当时也没什么出场费,就是演个节目,吃住一下玩一玩。”
香港无线电台也派了刘德华、吕方等3人,参与开台晚会的联欢表演。祝希娟还记得,刘德华那时在TVB学员班,还没出名,他们三个白天就到了深圳,祝希娟问他们是想休息一下还是到处转转,刘德华那时跟小孩子似的,说:“不要休息,让我去坐坐过山车,我们在香港忙得根本没有时间去玩。”那时候的香蜜湖有一个游乐场,里面的过山车让这位未来的巨星心痒痒。当晚,这三位年轻演员代表香港为深圳台开播演唱了一首歌曲。因为主持人不够,祝希娟还临时客串成了深圳电视台第一位节目主持人,宣布深圳台正式播出。
深圳电视台筹备好了以后,隔天播出,主要以新闻为主,全国各地则支援一些节目。
“‘深圳速度’,当初宣传国贸盖楼五天一层时发明了这个新名词,我们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把一个庞大的电视台硬是给支撑了起来,何尝不叫‘深圳速度’!”
直到现在,每当祝希娟回忆那段时光都说“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晶报记者 张瀛戈/文 图片为资料图片
1984年,祝希娟率领深圳电视台代表团第一次访问香港两家电视台后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