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刘良龙和军旅作家吴东峰(右)在开国将军手迹展现场。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19年8月16日讯 8月15日下午,为期15天的“笔墨硝烟将星璀璨——开国将军手迹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闭幕,期间共吸引了近万名观众前往观展。
此次展览共展出11位开国上将、25位开国中将、34位开国少将共70位将军的书法、绘画及题签、信札等珍贵书画和遗墨,旨在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让时人从他们的字迹中看到里头蕴藏的精神力量,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本次展览展品均由粤港澳温州人才促进会顾问、温州籍著名军旅作家吴东峰收藏。今年68岁的吴东峰1968年参军,197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79年任新华社南京军区分社记者,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1988年任新华社广州军区分社记者,1995年调任广州军区战士报社副社长,大校军衔,高级编辑。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曾面对面采访过200余位开国将军,如萧克、王震、许世友、张爱萍、李德生、刘华清等,为我国采访开国将
军最多的记者。他先后发表了100多篇将军人物专访,出版有《毛泽东麾下的将星》《东野名将》《开国将军写真》《开国将军轶事》《寻访开国战将》《长征:细节决定历史》《魂归大别山》等著作,还担任20集电视系列片《开国将帅》总撰稿等。他的《今夜军徽灿烂》获全军抗洪抢险优秀作品奖,《开国将军轶事》获《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三等奖,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并获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金枪奖”。
据吴东峰介绍,采访开国将军这一群体并收集他们的手迹,并不在他一开始的计划内。回忆起30多年前首次采访开国将军的情景,倍感激动的吴东峰仍觉得历历在目。那个时候开国将军普遍在70岁到80岁间。开国将军这一群体比较少受到关注,但他们都是不可复制的历史,对他们进行“抢救性”采访,有着无比珍贵的意义。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将军们的笔墨。
在采访一位又一位身经百战的幸存者时,吴东峰与他们的笔墨缘也就此结下。“1985年许世友将军因病逝世,杜平将军亲手书写‘悼许世友同志’诗一首,请我送《人民日报》刊登,我把诗传真过去,原件保存下来了。这首诗见证了杜平与许世友的深厚友情,是我最早的将军墨迹手藏。那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将军们的笔墨。”
让吴东峰记忆深刻的还有肖克将军给他留下的笔墨,“是对我们晚辈的谆谆教诲”。“萧克将军七十岁后,初学书法,每晚伏案练笔两小时。1996年我到萧宅采访时,萧克将军在他墨香阵阵的书房内给我写下‘求实’两个大字,记得当时,老将军一边研墨挥毫,一边对我说: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求实,做人要老实,说话要真实,写文章要扎实。”
▲1996年军旅作家吴东峰(左)到开国上将肖克(右)家中采访时,萧克将军在他墨香阵阵的书房内给他写下‘求实’两个大字。
吴东峰告诉记者,绝大多数将军不是书法家或者书法界的专业人士,但他们的笔墨仍然值得珍藏与展示。“一个人的书法反映他的精神世界。开国将军手迹展不是为了要将他们的书法作品比个高低,而是让时人从他们的字迹中看到里头蕴藏的精神力量,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吴东峰说,“展览的70位将军中,仅有3位还健在。开国将军们的所作所为是人的生命力最旺盛的表现,在战争年代表现为英雄主义,在和平时期表现为乐观主义。我深信,只要人类还面临着苦难和死亡,他们的故事就不会过时。他们的笔墨永不消逝!”
展览由广州新四军研究会、广州市文联指导,广州温州商会、粤港澳温州人才促进会主办,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新四军研究会三分会承办。
▲开国将军手迹展现场的部分将军书画手迹。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刘良龙摄
(深圳报业集团驻穗记者 刘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