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圳建成创新载体2214家
深圳特区报2019年9月17日讯 只有指甲盖大小的智慧生物芯片,放入微型的基因测序仪中,仅需少量血液或生物样本即可测序,将人类基因组测序由现阶段1-2周缩短至一天内完成,没有丰富操作经验的人也能上手……研制芯片和新型测序仪的安序源,正是深圳清华研究院孵化的企业。
这家初创公司在美国硅谷和深圳清华研究院均设有研发中心,团队核心成员在美国获得超过百项授权专利,公司已获得顶级风投机构的注资。目前,深圳清华研究院累计孵化企业2500多家,打造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为深圳原始创新提供不竭动力。
水浅难载舟。一直以来,基础科研和教育被视为深圳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布局与投入不足,缺少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及创新载体等。如何在产业发展和科技能力提升上齐步走?吸引全球创新资源、人才,是关键一招。而创新载体对人才和科技项目有巨大的聚合作用。
怎样对症下药?深圳给出答案:超常规布局创新载体。近几年,深圳创新载体呈现裂变式发展,陆续建成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鹏城实验室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由2012年的738家增加到现在的2214家,其中国家级115家,省级594家。覆盖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5月,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前瞻谋划和系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力争在重大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按学科领域细分,这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空间与天文科学、超级计算等领域的九个具体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
为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深圳提出建设十大基础研究机构的计划。目前,深圳已启动建设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深圳数字生命研究院、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深圳市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深圳市清洁能源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深圳健康科学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先进电子材料研究院、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深港脑科学中心)、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等13个基础研究机构。
近几年,格拉布斯、中村修二、科比尔卡、瓦谢尔、盖姆、内尔……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将实验室落户深圳,在此进行前沿研究和成果转化。
“到2020年,深圳将引进不少于10名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科学家来深组建实验室。”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全球科技前沿,结合我市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充分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在全球科技界的聚集效应及其源头创新的引领作用,提升我市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记者 闻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