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造高品质的国土空间目标直指全球城市典范
深圳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秘笈”
深圳正在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深圳加快推进空间提质增效,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充足的空间。
深圳依山傍海,花园密布,高楼林立,给来深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核心提示
日前,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这是继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性机遇,是深圳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必将对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产生极为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前不久举行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指出,要坚定扛起“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紧紧抓住“五大战略定位”“三个阶段发展目标”“五个率先”,谋改革、促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当好标杆,在与最高最好最优最强的跟跑、并跑中超越强者、实现领跑,在与世界一流的交流互鉴中创造一流、成为一流、引领潮流。
会议强调,要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要建设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新格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根据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市林业局)聚焦落实“五个率先”重点任务,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在高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坚决打好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攻坚战、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保护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展现深圳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保护和海洋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新成就,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近日,深圳在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保护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做法:《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初步成果正式亮相,为深圳面向2035年中长期发展描绘出美好的蓝图;有着“中国海洋第一展”之称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正式落户深圳,在“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方面形成基本思路,在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方面又迈出坚实的一步。前不久,在光明区科学城项目指挥部举行的“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议上,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以“绣花”功夫,突出精细化管理,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城中村综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治理能力水平,为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确定了方向和思路。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幼鹏表示,这一系列举措都是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铺路石”,未来,深圳要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典范,离不开规划先行、生态保护、向海发展、空间统筹等系统性城市发展战略的支撑。当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在按照《意见》精神,以及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努力对标国际一流城市,找准差距、深挖短板,抓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精准发力,重点在5个方面先行示范,即在打造高品质国土空间上先行示范;在加快向海发展上先行示范;在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上先行示范;在实现自然资源资产统一保护利用上先行示范;在深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上先行示范。
秘笈1
保持规划先行的传统
深圳依山傍海,花园密布,高楼林立;青春的面孔,与欢快的节奏相映成趣;清新的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海韵……这些都会给来深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圳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拥有5G技术、高端芯片、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的城市,创新力走在世界前沿。
对于深圳而言,规划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回顾深圳城市发展的历程,每一次大的城市发展和飞跃都与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时至今日,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何在高度城市化的地方探索出一条精细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以及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的工作部署,当前,深圳正在举全市之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工作。
从2018年自然资源部成立开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上来,在2016年至2018年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摸清城市现状,稳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调整划定工作,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成果已经形成,并在今年8月31日举行的专家咨询会上首次亮相,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其中,确定了四个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提出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自然资源保护新模式、强调增强核心引擎功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重点通过陆海联动加强陆海空间耦合和管控等。与以往城市总体规划有所不同,此次总体规划体现了新时代的特点:在编制理念上,此次规划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基础,坚持生态优先,强调底线安全意识;在覆盖范围上,此次规划以深圳市全部陆域和海域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范围,强调全要素全类型自然资源统一管控;在规划体系上,此次规划特别强调规划的传导与落实;在实施监督上,此次规划注重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与动态调整,最大限度保持规划的弹性。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解读总体规划时称,作为面向2035年指导城市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承载着深圳建设城市范例的重大使命,在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还要经过精心的打磨,以生态优先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央赋予深圳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重大举措,通过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方式,对标世界一流,前瞻谋篇布局,统筹好陆海空间和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要素,优化调整城市结构,着力打造高质量的国土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秘笈2
陆海统筹向海发展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主办方宣布,从今年起,海博会将正式落户深圳,这意味着深圳又增加一“国”字头的展会。作为我国唯一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它在壮大深圳会展业实力的同时,也将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持。
从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进行重大部署,再到《意见》提出“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不到两年间,国家3次点名深圳,赋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
当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积极部署海洋工作,加快向海洋发展,在推动海陆空间融合、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培育海洋文化等方面开展工作。按照深圳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深圳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即到2020年,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稳步改善,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国内领先,海洋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35年,重点提升在亚太地区海洋领域的影响力,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海洋发展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彰显海洋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先锋。
同时,深圳正在通过全力推进“十二个一”工程,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接下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发挥好统筹抓总作用,围绕海洋产业、科技创新、空间利用、生态保护、文化营造、全球治理等领域系统谋划、重点出击,统筹推进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大学组建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设立工作,近期将重点抓好海博会筹备、大空港海洋新兴产业基地和南方海洋科学城规划建设、海洋科学研究院组建等工作,力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尽快见到实效。
秘笈3
国土空间持续提质增效
前不久,在光明科学城举行的“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工作会议上,光明科学城土地整备项目现场打出“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标语,再现了经济特区建立之初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氛围,也吹响了新一轮十大专项行动总攻的号角。
深圳国土空间提质增效既有难度,更有潜力。十大专项行动充分证明,深圳不是没有空间,而是空间挖潜还不够;不是难以为继,而是利用效率不够高。十大专项行动开展三年来,深圳拆除消化各类违法建筑5900万平方米,盘活土地约40平方公里,为新一轮乘势而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十大专项行动为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坚持量质并举,全方位保障产业空间;突出综合施策,系统性推进查违攻坚;聚焦节约集约,多路径提高空间效益;创新实施机制,深层次强化市区联动等。
以全面保障产业空间为例,为筑牢实体经济根基,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大力气对全市产业空间进行优化调整,按照集中连片、合理布局的原则,划定270平方公里工业区块线,出台管理办法,确保产业用地名实相符,以严守生态红线的标准严守产业空间底线。此外,为拓展集中连片产业用地,该局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智慧,创新“规模整备、一体规划、连片开发”实施模式,2018年共完成土地整备13平方公里;为加快推进工业区升级改造,该局研究制定了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和工业区转型升级两个核心政策,通过提高已批工业用地容积率、加快旧工业区连片改造等多元方式,立体化拓展产业空间,预计可增加1.6亿平方米建筑量,产业空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接下来,该局将以重点片区为主要抓手,高标准规划建设前海、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香蜜湖、海洋新城、大运新城、深汕特别合作区等一批重点片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深入推进“加快国土空间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十大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更新、整备、查违、闲置土地处置等多元手段,出台更多管用好用的政策,全面推进空间提质增效,为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充足的空间。
同时,为深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该局将把握综合授权改革试点这一重大契机,积极创新空间统筹利用新模式新机制。目前已研究形成了自然资源管理领域首批综合授权试点改革项目清单,接下来还将继续研究梳理其他改革事项,该局将围绕这些项目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力争在全国形成一批叫得响的改革成果。
焦点关注
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深圳加快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深圳虽市域面积较小,却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据统计,我市共有陆生野生脊柱动物51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就有42种,野生植物约208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
城市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轮驱动,同时更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方向性的指引。放眼世界,任何一个有活力、有吸引力、宜居、发达的国际化城市,都是如此。人们希望看到蓝天白云,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生活在绿水青山、环境优美的城市里,而这一切都需对生态环境进行有力的保护和细心的呵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深圳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在发挥自然资源最大综合效益上先行示范。
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人士介绍,早在2005年,我市就划定了生态控制线,将全市约900平方公里近50%的土地面积用于生态保护,并规划建设了一个国家级、三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到2020年,我市还将规划建设13个湿地公园。
多年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新发展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将山水林田湖草海作为生命共同体,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在统一调查、确权、登记的基础上,推进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实现全域空间管控,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最大限度发挥自然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接下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严格落实“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理念,构建涵盖基础调查、确权登记、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有偿使用、整治修复、监测监管等全链条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统筹陆海空间,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分级分类、布局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重点在国土三调、现代都市田园建设、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和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面集中发力,力争在全国做出示范。
新闻链接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
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指出,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为落实全会精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认真梳理,在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升城市国际化品质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措施。
近日,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招商银行深圳分行举行“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合作单位授牌仪式,并同步上线“不动产抵押登记全程电子化”在线申请服务系统。借助该服务,今后,企业和市民随时随地在线申请抵押权登记,实现了抵押权注销登记的“零跑动”和“秒批”,以及抵押权登记“24小时出证”。这也标志着深圳市的不动产登记工作正式进入了全面信息化的崭新阶段。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专家表示,拥有优质的营商环境,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当前,深圳正在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
今年以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除了升级不动产登记服务外,在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方面也频频发力,陆续出台了《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关于规范已出让未建用地土地用途变更和容积率调整的处置办法》和《深圳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管理规定》三大土地政策,以此加快工业及其它产业用地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一系列政策,让市场主体充分享受到“放管服”改革的红利。比如,《深圳市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规定》将所有存量产业用地纳入“提容增效”范围,初步测算,符合该政策规定的产业用地约88平方公里,如全部按此政策实施,可在不增加建设用地情况下,增加1.6亿平方米产业空间。另外,《深圳市工业及其他产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结合“强区放权”的改革趋势,大力精简程序、优化流程,审批时间由原来的6至12个月压缩为2至3个月,得到企业的普遍好评。
余虽/文何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