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圳全力打造民生幸福之城!3年内高中学位增60% 保障房供给占比将达六成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全力打造民生幸福之城!3年内高中学位增60% 保障房供给占比将达六成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8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专家指出,深圳要达到上述要求,树立民生幸福标杆,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倍努力。

 

深圳正加大投入补教育短板。图为深圳高级中学东校区小学部初中部小学一年级新生课堂。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原标题:3年内高中学位增60% 保障房供给占比将达六成

深圳全力打造民生幸福之城

南方日报2019年10月9日讯 到2022年新改扩建146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增加学位21万个;建设“高中城”,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高起点建设一批高等院校……半个月前深圳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对未来深圳教育发展作出部署。明确提出推进深圳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中国一流、世界先进的现代教育,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

不仅是教育,面对医疗卫生这一短板,深圳也在奋发图强。10年医改的持续推进,以及面向全球引进和培育一批名医(名科)、名医院、名诊所等举措,深圳正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打造医疗卫生高地,努力让深圳人“病有良医”。

8月1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提出,深圳要“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专家指出,深圳要达到上述要求,树立民生幸福标杆,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倍努力。

补齐教育短板

让200多万中小学生“上好学”

日前,深圳市龙华区教育局发布的一条教师招聘信息上了热搜。该区拟招聘公办教师约400人,承诺年薪本科生26万元以上、研究生28万元以上,另有“事业单位正式编制、落户深圳、全年带薪休假165天+”等待遇。优厚的待遇正是深圳重视教育的一个体现。

深圳市教育局表示,未来将加大教育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切实提升教师薪酬待遇等,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为打造先行示范区的教育标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如今,深圳基础教育规模已达210万人,居四个一线城市前列,其中65%为非户籍生,在校生增长比例、非户籍生比例均为全国最高。这也使得深圳的就学压力呈逐年增加之势。中小学学位尤其是优质学位紧缺,班额大、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较为突出。

“对标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总体战略安排,着力解决深圳教育存在的短板问题,让广大市民子女既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不断促进民生幸福,推动深圳教育走在前列。”深圳市教育局相关人士说。为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深圳拿出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扩大中小学规模,解决义务教育和公办普通高中学位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具体举措。

如在学前教育上,到明年,每个有条件的社区原则上至少有1—2所公办园,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在义务教育方面,到2022年新改扩建146所公办学校,增加学位21万个,公办学位增幅达25%;在高中学位方面,通过现有高中挖潜、新改扩建和重点建设“高中城”等多渠道推进高中学校建设,到2022年,新改扩建30所公办普通高中,新增学位6万个,增幅超过60%等。

规划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的南方科技大学深港微电子学院正在加快规划建设中,目标是推动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为关键领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解决我国芯片“卡脖子”问题和粤港澳大湾区微电子产业发展作贡献。该学院筹建办执行主任于洪宇介绍,集成电路设计业规模居全国首位的深圳,每年集成电路设计人才供应量缺口达60%,这与深圳产业地位极不匹配。

“依托高校,类似上述发力源头创新的机构频频在深圳建立。”教育观察人士张诚说,这将为深圳增强源头创新力、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提供重要推动和支撑,“未来值得期待”。

一流城市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针对高等教育底子薄、发展时间短等问题,近些年,深圳通过自主举办与合作办学并举的途径,加快建设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

短短几年内,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发展强劲。日前,深圳提出支持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高标准建设好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等高校,加强与境内外一流高校合作办学;支持深职院和深圳信息学院积极申报国家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努力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等目标。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深圳的高校将达到20所左右,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力争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集聚“名医、名科、名院”

努力实现“大病不出深圳”

9月17日13时,47岁的张洁(化名)被推进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的手术室,进行子宫内膜癌切除手术。此前,由于肿瘤藏身“血管森林”,手术风险大,她辗转广深多家医院,都没人敢冒险。

为完成这台高难度手术,上述医院妇科主任、同时也是该台手术主刀医生之一的孙力组建了强大的手术团队,包括泌尿外科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王东文,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孙莉等,经过6个小时的奋战,张洁的子宫内膜肿瘤被完美切除。“没想到广州医院做不了的大手术,深圳都能做了。”张洁感恩地说。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罗乐宣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正在“病有良医”上下功夫,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5年来,以医疗卫生“三名工程”为抓手,深圳共引进国内外245个高层次医学团队。同时,以“引才”促“育才”,本土医疗实力上升,多个医院和专科进入国家和省队“方阵”。比如,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全省第三个、全市第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人民医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5家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

深圳还引进了一批名校、名院合作办医,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等一批“名院”相继开业,优质医疗基因的植入,助推深圳新建医院驶上了超常规发展的快车道。

截至2018年,深圳千人病床数、执业医师数分别达到3.7张和2.8名,三级医院、三甲医院分别从2009年的17家、5家增加到2018年的42家、18家。社康中心覆盖每个社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成全市门急诊总量74.9%。705万人加入了重特大疾病保险,1046种药品平均降幅22.5%,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至19.13%,深圳人看病负担减轻了。

民生工程把市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带来的是暖暖的获得感、实在的幸福感。如今,深圳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看大病不出深圳。市民健康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人均期望寿命提升了3岁,达到81.25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30/10万、1.60‰,处于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罗乐宣表示,为尽早实现“病有良医”这一目标,深圳将深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市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少生大病。

发力重点难点

全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不仅在教育、医疗上着力解决短板,在养老、住房等民生重点领域,深圳也正在努力。结合《意见》要求,深圳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三种力量,做实政府基本保障、居家社区联动、机构养老三种服务,形成涵盖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和家庭6个层级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实现老有颐养。

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剑指高房价“大城市病”,去年8月,深圳推出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着力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实现了住房供给中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比例的大逆转,商品房占四成,而保障性住房将占六成;后者又分为租赁住房、安居住房、人才住房三大类别,被舆论称为“二次房改”。

在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看来,《意见》给深圳提出的五个战略定位,目前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在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和法治城市示范方面,深圳已取得长足进步。在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和可持续发展先锋方面,深圳也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目前最大的短板就在于树立“民生幸福标杆”上,而这对于深圳最终能否做到全面先行示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法治城市、文明城市,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民生幸福。”

“面对人口急剧扩张,深圳该如何提供优质的民生保障?这是摆在深圳面前的一个难题。”李凤亮认为,要实现“学有优教”,扩大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实现基础教育学位提质增量、完善开放式创新型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是方向;在住房问题上,则需考虑如何通过有效举措,让城市房价不挤压人才外流。

在李凤亮看来,若在深圳生活的不同人群,在民生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保障,深圳就堪称民生幸福之城,“这里面蕴含了人们对生活条件、医疗保障、环境质量、文化氛围、社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期待。”李凤亮表示,要实现上述目标,树立民生幸福标杆,深圳既要补过去存在的短板,同时还要满足优质的需求,“这就需要加倍的努力。”

“深圳目前与国际一流城市相比,的确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不过,这些短板也将是最大的潜力板。”在广东省委改革办副主任李军晓看来,未来,深圳必将成为一个代表中国形象、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的全球城市。(采写:孙颖 向雨航 刘越亚 统筹:杨磊 张光岩)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