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系列评论之二
深网评论员陈晓晴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感染人数仍居高不下,大众都在期盼着拐点的到来,希望疫情尽快被平息,整个社会回归到正常的运行轨道上来。从古至今,流行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和细菌、病毒的战争从未停止。突如其来的疫病爆发,不仅给不幸的少数人带来了病痛、死亡,还给多数的公众带来了恐慌和焦虑。我们很难断言,当下如汹涌大潮般的互联网信息就是公众恐慌情绪的唯一推手。面对灾难和未知,恐慌出于人的本能,是人之常情。
适度的忧患意识,能够帮助人们做出合理决策,最大限度的做好防护。本次疫情规模的扩大源于轻视带来的决策失误,决不能再走向由过度焦虑而引发大规模恐慌的极端。恐慌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资抢购。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十七年前,当非典型性肺炎(SARS)肆虐中国大地之时,抢购食盐和板蓝根的风波仍旧让人历历在目。而在此次疫情当中,因各种信息的组合,口罩、护目镜等医疗物资成为了抢购的焦点。据人民日报,不少城市出现了非理性抢购的苗头——有市民大量囤积米、油、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连生鲜电商都被抢断货;口罩、消毒液、药品等防疫物资也遭抢购,部分地方还出现坐地起价乱象。
恐慌带来的“抢购风潮”不仅会扰乱经济和公众生活的正常运行,更会促使人们在这个非常态时期慌不择路,贸然采取非法的措施进行隔离,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为了阻止湖北籍车辆和人员进入,部分城市村镇封堵道路、挖断公路,甚至向来往的车辆和行人收取过路费。一些地区出现了公布武汉返乡人员详细信息的事件,此举已经涉嫌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谣言和灾难更是相伴而生,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也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疫情发生之后,各类谣言甚嚣尘上,如北京超市关门一周、深圳即将封城等等。各类信息鱼龙混杂,从早期“信息饥渴”引发的焦虑发展至如今“信息过载”带来的恐慌。
现代社会的疫情已经不仅仅是公共卫生事件,它全方位的考验着政府的现代治理体系和能力、公民的健康及媒介素养。尽管疫情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但是公众逐渐从盲目的恐慌,走向“理性的恐慌”。最初对病毒的一无所知是焦虑的主要来源。随着信息的公开和公共健康卫生知识的普及,人们的焦虑点逐渐转移到对个人卫生的关心、对疫情防控的监督上来。
据多家媒体最近报道,深圳国资委称目前深圳物资储备充足,市政府有粮食储备139万吨、冻肉储备1.1万吨,可确保全市常住人口180天正常供应;深圳肉菜供应保障会议上提到深圳市229家农贸市场正常营业,肉类、蔬菜、水产品及其他食品货源充足、品种丰富、价格平稳。畅通的物资配送通道、充足的物资供应、有效地信息疏导,是我们战胜恐慌的现实基础。控制疫情需要各方合力、理性应对。没有人知道,这场疫情还会持续多长时间,过于乐观的估计会让人麻木大意、而过于悲观的预测则会加剧恐慌态势,于防控都无甚意义。等待疫情平息,最终复盘,我们不仅收获了防疫经验,还有宝贵的科学防控、群防群控的组织能力!
相关报道:
深圳新闻网记者现场直击:确诊感染人员去过的小区防控情况如何?
往期内容:
深网观察 第72期|加强小区管理 筑牢疫情防控“最后100米”
深网观察 第71期|民企高质量发展 需要更多优质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