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项!深圳推出2020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

210项!深圳推出2020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

分享

发布会透露,深圳将加快落实《重点任务清单》,把《重点任务清单》当做“军令状”和“承诺书”,建立高质高效的运行协调机制和咨询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企业,为所有在深企业创造更好更优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月11日,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解读《深圳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改革重点任务清单》。这一被誉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圳一号改革工程”任务清单,涉及14个重点领域,共提出210项具体改革举措,为深圳“双区”建设增添动力。

发布会透露,深圳将加快落实《重点任务清单》,把《重点任务清单》当做“军令状”和“承诺书”,建立高质高效的运行协调机制和咨询监督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企业,为所有在深企业创造更好更优的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深圳营商环境居全国前列

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过去一年,深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举全市之力陆续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解决一批企业和市民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深圳积极应对经济下行风险、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和良好支撑。

目前,深圳营商环境实现了3个“明显提升”:一是全面优化流程环节,办事效率和便利度明显提升;二是全面服务惠企惠民,市场主体感受度明显提升;三是全面增强法治水平,公平透明可预期性明显提升。

事实上,深圳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市场化方向,努力创建一流营商环境,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作用发挥较为充分,民营经济充满活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竞争,构建了“企业没有事,政府不插手;企业有好事,政府不伸手;企业有难事,政府不放手”的新型亲清政商关系,是国内营商环境最优、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发布的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中,深圳位居第一;《2019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报告》最受民营企业认可的国内十大城市排名,深圳位列第二;在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的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深圳排名全国前列。

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共有商事主体327.8万户,其中私营经济主体共320万户,占比达97.8%,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7.3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中小板和创业板商事企业数量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财富》世界500强中深圳7家企业入围,其中6家为民营企业,近30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深投资。

多举措应对疫情影响纾解企业困难

《重点任务清单》坚持“四个先行”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第一时间研判疫情对企业的影响,迅速制定一批有针对性、可操作、可持续的措施,出台深圳惠企政策16条,促进企业有效有序复工复产,帮助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影响,纾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目前,“16条”中涉及资金支持的事项已基本落地执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达97.06%。

面对疫情大考,深圳全面评估深圳营商环境、聚焦市场主体关切,对标国际一流,顺应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期待,坚持刀刃向内、自我加压,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先行示范,“精准式、点穴式”制定了《重点任务清单》。

据悉,《重点任务清单》瞄准“国际一流、国内最优”,对标世行评价体系和国内评价体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全面实施“一网通办、智慧秒批、精准服务”政务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科技赋能营商环境建设,创新信用监管模式,重构企业服务生态体系,对接国际规则体系,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的智慧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持续将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

《重点任务清单》围绕“一网通办、智慧秒批、精准服务”的全新服务理念,缩减审批事项、再造业务流程、降低经营成本,全面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和精准度,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高效配置,增强公开透明市场化环境和法治保障水平,坚持“改革先行”、“法治先行”、“智慧先行”、“信用先行”等4个先行。

推动“4个先行”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办事创业便利度,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制定出台深圳市贯彻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工作方案,启动开展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科技创新条例、社会信用条例、企业破产重组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立法研究工作,为营商环境优化提速提供坚实法治保障;结合“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实施“网上办”“指尖办”和“一站办”“一窗办”“一次办”;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

全方位覆盖“干货”满满

14个重点领域210项改革举措

发布会透露,《重点任务清单》都是“干货”,涉及商事登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市政设施接入服务、不动产登记、企业融资、纳税服务、跨境贸易、法治保障、公共资源交易、劳动力市场监管、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市场监管、包容普惠创新等14个重点领域,共提出210项具体改革举措。

商事登记方面,实现申领发票和税控设备、员工社保登记等业务即时办结,压缩企业开办至1天;为新开办企业免费提供公章和税控设备,实现企业开办“零费用”。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冒用地址问题。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秒批”,引入分类细化审批流程理念,取消施工图审查,压缩社会投资房屋建筑工程类社会投资项目审批至30个工作日,小型低风险社会投资项目审批至16个工作日。

市政设施接入服务方面,建立政务数据和电子证照共享机制,实现水电气刷脸“无感报装”,对符合条件的小型接电工程和简易低风险项目的用水接入、小型燃气接入工程进一步优化审批。

不动产登记方面,推行不动产登记“秒批”,简化企业存量非住宅买卖手续,开通不动产登记“网上预审”,实现不动产登记“全程通办”“一网通办”,提升登记效率。

企业融资方面,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完善深圳市创业创新金融服务平台功能,2020年底实现平台融资200亿元;研究出台金融科技专项支持政策,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千亿新增发债”计划,增强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加强银保合作,为小微企业银行贷款提供保证保险产品;开展动产抵押登记改革可行性研究和风险评估,推进动产抵押登记改革。

纳税服务方面,扩大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范围,进一步优化简并纳税次数,落实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和留抵退税政策;探索建设智慧电子税务局,升级发票智能管理服务系统2.0版本,加大区块链电子发票覆盖范围;加强纳税辅导,持续拓展多元化纳税渠道。

跨境贸易方面,拓展“单一窗口”功能,实施“两段准入”改革试点,启动“智慧口岸”基础数据平台建设,试点陆路口岸“一站式”通关模式,全面提升通关效率;实施信用差别化通关监管,开发关企直通减免税申报系统,提高审核效率。

法治保障方面,加快法院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一体化智能诉讼服务平台;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改革,提高纠纷解决效率;设立破产管理人协会,推进破产重组立法,完善企业破产工作协调机;争取国家授权,开展个人破产制度试点。

公共资源交易方面,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规则制度,实现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全程电子化;鼓励创新招标模式,探索完善人工智能评标;建设市区政府采购智慧平台和政府采购电子卖场,实施预选采供项目供应商资格“公示准入”。

劳动力市场监管方面,加强技能人才培训,全面提升我市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规范准入类职业资格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机制。

政务服务方面,大力推进“网上办”、“指尖办”和“一站办”、“一窗办”、“一次办”,将政务服务事项平均跑动次数压缩到0.3次以下。创新推出无感申办新模式,推出100项高频无感申办审批事项。扩大“秒批”范围,再推出100项秒批事项,将“秒批”打造成为深圳政务服务品牌。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方面,实施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建立知识产权仲裁平台;探索成立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培育15个高价值专利组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市场监管方面,建设全市统一的监管工作平台,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及常态化;建立完善20个重点领域的红黑名单管理办法、信用评价和分级标准,实现“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及时纠正”;对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安全的重点领域加强监管,保障在市民生命健康安全。

包容普惠创新方面,提高创新创业水平,加强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推动补足教育、医疗、养老资源短板,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开展“水污染治理巩固管理提升年”工作,加快建设“无废城市”,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交通强国示范市建设,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科技优势凸显惠企利民

推出十大重磅“智慧精准服务”措施

据悉,本次《重点任务清单》围绕“一网通办、智慧秒批、精准服务”,重磅推出十大“智慧精准服务”措施。

推行“智慧开办”新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探索企业开办全环节、全链条无人工干预智能审核,进一步扩大商事登记“秒批”服务范围,推动实现“能秒尽秒”。同时,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通过系统引导企业“自主查、智能办”。

打造“智慧投资”新平台。构建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平台,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秒批”服务,实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多规合一”平台、基于BIM的工程建设项目智慧审批平台等数据互联互通,利用平台对全市投资项目实施远程动态监控与监测预警。

增强“智慧报装”新体验。建立政务数据和电子证照共享机制,减少客户水电气报装材料准备时间、准备数量,最终实现水电气接入服务刷脸“智慧无感报装”。

开展“智慧登记”新业务。积极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探索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户籍人口、营业执照、司法判决、公证书、婚姻登记等信息共享应用。扩大“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模式合作银行范围,实现抵押注销登记和房产信息查询“秒批”。开展不动产登记“网上预审”。

完善“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平台,加大涉企数据资源整合力度,畅通企业征信信息查询机制,帮助金融机构快速研判企业信用风险,帮助企业更高效、更低成本地融资。鼓励辖区内金融机构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用技术手段解决金融“普”和“惠”两大问题。

升级“智慧税务”服务系统。把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应用技术、人工智能与税收工作深度融合,建设智慧电子税务局。升级发票智能管理服务系统2.0版本,加大区块链电子发票覆盖范围。

构建“智慧口岸”服务体系。探索应用区块链等技术开发完善查验装卸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智慧口岸基础数据平台;开发关企直通减免税申报系统,试点陆路口岸“一站式”通关模式,全面提升通关效率;推动联运物流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口岸通关物流信息可视化应用和异常信息检测预警。

提升“智慧法院”服务功能。加快法院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打造一体化智能诉讼服务平台,加强电子卷宗深度应用。完善“深腾微法院”功能,加强网上立案、网上阅卷、网上开庭、网上调解等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深融平台等在线多元解纷系统,实现案件内外网交互办理。

打造“智慧秒批”服务品牌。深入推进“i深圳”APP建设,持续汇聚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资源,打造“海量微服务+综合移动入口”的微服务集群,实现不少于500项政务服务“指尖办”。加强“智慧秒批”制度体系建设,再推出不少于100项业务量大、企业和市民切身相关事项“智慧秒批”,将“智慧秒批”打造成深圳政务服务品牌。

实施“智慧监管”服务模式。实行“信用+监管”,依托商事信用信息与事中事后智慧监管系统,对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自动识别、自动分类,开展差异化的分类监管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有关技术手段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推进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资料来源:读特、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作者:吴德群、刘达奇、朱思宇、武睿泽、关大军、杨诚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何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