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深圳市建筑工务署与各直属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2020年,将全力保障深圳中学(泥岗校区)、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福强院区住院大楼等29个项目投入使用。
同时,将推进市科技馆(新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扩建工程、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二期)、新华医院、第二儿童医院、吉华医院、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等社会聚焦的34个在建项目稳步开展。
重大项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从这样的名单中可以看出,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占了很大比重。深圳加速补齐教育医疗短板的态势,通过这样的名单得到了进一步确认。
去年下半年,深圳密集地大手笔招聘教师与医生,引发广泛关注。比如,近30万年薪招聘中小学老师;全市启动最大规模医生招聘,医学生最高可获35万补助……这样的“招兵买马”对应的,就是学校和医院的不断扩张。
对一个城市来说,医疗和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医疗守护我们的身体,教育关乎我们的灵魂。有一句话说,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对城市来说,“身体”和“灵魂”都得在路上。
从数据里可以看出深圳的努力——2020年,深圳在“过紧日子”的同时,将继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尤其市本级教育支出安排增长18.2%,市本级卫生健康支出安排增长23.1%。
当然,从数据里也可以看出问题。比如,有数据显示,作为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超大城市和一线城市,2018年,深圳在医院数、执业医师数、床位数等基础医疗资源拥有量方面,在全国城市的综合排行中仅列第23名,与城市的定位不相匹配。
显然,深圳需要更多的医院、更多的学校,来支撑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咬定教育、医疗投入不放松,才能更快地释放这些领域的发展潜力,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