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巴西、柬埔寨各1例!4月13日深圳新增2例境外输入,累计39例

2020-04-14 09:00来源:深圳新闻网

截至4月13日24时,深圳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病例458例。4月13日当天新增2例境外输入病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出院1例。

病例38

男,34岁,中国籍,从巴西出差回国。

3月21日,从巴西圣保罗乘TK194航班抵达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后转乘TK79航班前往中国香港。24日,从香港乘9C8922航班飞往上海,经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境。25日,从上海乘CA1893航班抵达深圳后,由专车送往隔离。26日,因出差同事确诊新冠肺炎,患者转为密切接触者。

4月3日,患者出现发热、咳嗽,体温38℃,随后由120救护车送医,胸部CT显示右上肺感染性病变。入院期间,多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12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对痰样本检测,结果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13日,经专家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

目前患者已转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初步判定,中国内地无密接者。

病例39

男,37岁,中国籍,从柬埔寨回国。

4月10日,从柬埔寨金边乘LQ908航班飞往中国广州。11日,经广州白云机场入境,入境时体温正常,自觉有嗅觉减弱,健康申报14天内服用药物,随后由专车转至深圳隔离。12日,广州市疾控中心通报患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当日深圳市疾控中心复核结果为阳性。13日,经专家会诊,确诊为新冠肺炎。

目前患者已转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治疗。初步判定,密接者为同乘航班的部分旅客,已通报广州市疾控部门请求协查。

【境外输入】:当日新增2例,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病例39例。

【境内病例】:当日无新增,累计报告境内病例419例。

【无症状感染者】:当日新增1例(来自湖北),全市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30例,其中境外输入14例。

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中,男性227例、女性231例。

目前,死亡3例,累计出院424例。31例确诊病例均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203名密切接触者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4月11日,看看新闻对话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他表示,下一波的疫情可能会在11月份左右到来。按照现在的数学模型来统计,今年夏天把病毒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

01.疫情怎么会在美国大规模暴发?

张文宏总结了3点原因:

首先,美国疫情暴发初期检测量不够,即使有了一些“社交距离”的措施,但由于不知道哪些是感染者,所以收效甚微。

其次,虽然大家保持了一定的社交距离,但是美国人民大部分却没有戴口罩,造成了病毒的传播;

第三,美国初期并没有将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进行隔离,造成了病毒的进一步扩散。

02.中国防疫成功秘密是什么?

张文宏:确诊一个病例不管你接触了多少人全部找到

中国做了很多检测,我们是1月20日就开始做了,是一个饱和式的检测,就是说你只要发现一名病人,所有的病人全部都免费检测,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检测,这是饱和式的检测,我认为是我们这一次控制疫情的秘诀。

第二个,我们进行了一个饱和式的追踪,确诊了一个病例,不管你接触了多少人,就算你接触了1000个人,我们把这1000个人都给你找到。”

03.会有下一波疫情吗?

张文宏:下一波疫情可能11月来,这些国家很难度过下一个冬季

11月份以后我们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我认为下一波的疫情可能就会在11月份左右到来。

南美洲,还有就是非洲、东南亚都开始出现疫情的暴发,所以按照现在的数学模型来统计,在今年的夏天,我们把这个病毒完全清除是不可能的。冬天到来的时候,大家又开始待在家里了,又开始聚集了。那么在这个时候像这种病毒,在冬季的复制能力也会增加,所以这一波疫情我们是预计得到的。

但是经过前面一段抗疫经验的积累,还有特别是对于诊断技术的广泛推广,我相信下一波疫情原则上来讲比第一波要低很多。但像非洲、南美等医疗资源不充分的国家,可能真的很难度过下一个冬季。

04.如何延缓和杜绝疫情二次暴发?

张文宏:不取决于中国、美国、欧洲

世界疫情的控制,最后还是这句话,它不是取决于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国家,也不取决于欧洲,而是取决于世界上那些最没有能力控制疫情的这些国家,是不是控制得好。

05.为何各国防控意识和措施存在“差距”?

张文宏:日韩新加坡警觉性更高

张文宏认为,欧美在自我防范上比较不太注意,是导致感染人数急剧攀升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之一。

韩国、新加坡、日本经历过SARS疫情,相比美国,对病毒的警觉性更高,他们的警觉性跟美国完全不一样,无论是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MERS),好像跟美国就没关系。

还有一个,就是在这些国家平时戴口罩也是比较接受的。新加坡的检测就做的很到位。

资料来源:深圳市疾控中心、深圳市卫健委、广东省卫健委、“广东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看看新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郑晓鹏]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