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20日推出报道《深圳日产口罩2000万只》,报道称:下月起,深圳将每月向日本等国出口3亿只口罩。报道援引的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2月1日至4月15日,全国就有超过8万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额温枪、体温枪、测温枪、测温仪、消毒液、消毒喷雾、消毒剂、消杀用品、防护服、医疗器械”等相关业务,仅深圳一地就有5656家企业。
深圳一下子变成了全球重要的口罩生产基地,这只是“深圳制造”的应急效能展示。还有更多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导地位的高新技术与产品,都是深圳近年来迅速形成产能,比如5G设备、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设备、超薄显示屏等等。曾经有专家写过一篇《深圳为什么能成为创新之城》的帖子在网上引发关注,帖子中分析“为什么突然有一天深圳就成了世界无人机的生产中心了?”:因为无人机产业需要的碳纤维材料行业、航空铝后加工业、特种塑料、锂电池、磁性材料,深圳都是最强的;深圳无人机产业配套全球第一。
两年前,一位将总部从美国硅谷搬到深圳的跨国公司负责人表示,在深圳华强北,两个小时就可以配齐所需的所有电子配件。这是对深圳制造业优势的最生动解读。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深圳在构建和完善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供应链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专家提醒:中国要巩固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出台。《意见》分类提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个要素领域的改革方向和具体举措,部署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疫情全球蔓延,世界各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个别国家倡导制造业回流,甚至抛出全球制造“去中国化”的主张,企图以主观愿望改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这种主张和行为都是逆市场经济规律的,是行不通的。所以,着眼于长久发展,深圳要做的,就是着眼于产业和企业的发展痛点,在推动要素领域的市场化配置改革方面以更大的力度破冰克难,为巩固和增益“中国制造”的全球优势贡献深圳力量。
本报评论员 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