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中小学生终于在2020年5月18日悉数返校。相较于此前的“空中课堂”,肖朋生对教师、教育和教学进行了再思考。】
“空中课堂”之后对教师、教育和教学的再思考
肖朋生
应对疫情,国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开启了“空中课堂”,让千万学生“停课不停学”,确实起到了填补孩子们宅家的时间和空间的作用,缓解了缺失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压力。虽然所有互联网教育企业都是免费提供授听平台,但,是否由此会广泛推进和普及“互联网+教育”,甚至用“互联网+教育”取代学校教育教学,抑或将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AI技术完全取代教师职业和班级教学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作为学校管理人,“空中课堂”期间我一直在跟堂听课,开学复课后,也与多名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沟通交流和感悟采集,除去网络卡顿、视力疲劳、自控差异和环境干扰等客观因素外,尽管老师们使尽全力,想尽办法,但多数学生感觉网课学习效率和效果很差,部分同学甚至差到不及学校上课效果的三分之一,教师没有上课的感觉,学生没有听课欲望,似乎是一种“自生自灭”和“优劣自汰”的样态。显然,这不是教育的初心,也不是理想的教育。可见,教育不能没有教师,教师不可能被替代,教育需要学校,互联网教育不可取代学校。否则,全人格培养和创新人才培养就会渐行渐远,国力和国运也会渐行渐弱。由此,我在“空中课堂”之后对教师、教育和教学有了一些再思考。
一、教师的古今功能
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唐代韩愈《师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就是说,只要有需要讲规矩和德理的地方,就要学习,就需要老师的存在,故“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时,有“天地君亲师”之说,把教师作为楷模先范以祭祀和崇拜,表明教师是不可或缺职业及其为人类进步发展贡献卓越。那么教师的贡献在哪里呢?
韩愈又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何为传道?即把优秀的道德规范和精神文化传递给学生,教育学生遵从规律,适应自然,融入集体和美化社会;何为授业?当然是教给学生适应自然,应对生活和改变社会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方法。而所谓解惑,则不仅仅是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困顿与疑惑,还包括启发和供给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新的知识或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和思维。
那么,新时代的当今,教师的功能又是如何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十一中学考察时提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四个“引路人”就是当今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所谓引路人,就是要做示范者,指方向者和唤醒激励者。要培养学生品格高尚、意志坚强,要激励学生向上向学、奋力成才,要启迪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还要引导学生家国情怀、报效国民。
而所有这些,不是冷冰冰的机器人或者是网课教师千里之外单向说教所成的,必须是由有血有肉和有灵魂的教师,与孩子们相处相融,共商共情,互学互勉,同思同研,才能共鸣共振,向上向善,和谐和美。所以,教师是不可被取代的职业,学校是必不可少的育人职场。
二、教育的两大支柱
复课之后,与老师和学生沟通时,听到他们感受最深的也是最不能忍受的是师生之间没有“情感”表达,就像开车听导航一样,只有单向的“听从和接受”,尽管老师们都很亲切,也想互动,但彼此之间感到十分遥远,彼此情感也变得陌生,过去在课堂上老师的一颦一笑,哪怕是一个批评和生气的严厉言语,都会有亲近感和踏实感,这就是教育的独特性和支柱性之一,教育需要“情感”。
我们知道,机器人所有功能的基础是二进制,都是通过人为编程后工作的,其强大的功能就在于储存记忆和计算判断,也的确能够远超人的记忆和判断能力,可以为人类服务和减轻人的工作量,如智能机器人医生,是优秀医生把大量的病情病理及判断汇总编程输入后,靠机器人强大的判断能力进行识别和诊断,但是它会给病人问寒问暖吗?它会给病人说说注意事项吗?它会因为给你看病而成为朋友吗?不会。但是,我们真正的医生却能够做到这些,甚至更多。原因在于人与机器人的根本区别是:人是情感动物,而且是高级的情感动物,所有其他动物所不及,机器人就更不用说了。人之所以能够接受教育,而且能够被教育好,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情感的相融和沟通,人和人或人和仿真机器人之间可以产生情感,但机器人就不会主动与人产生情感,就是因为人脑有独特的特征——能够产生情感,而电脑则不可。
在学校,不成熟的学生会遭遇不少困惑难题,如学习上的、习惯上的、情感上的、心理上的、兴趣上的等等,都需要老师用爱用情用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和指引,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击掌或一个拥抱,都能给孩子情感的冲动,获得鼓励,化为动力,产生巨大效应。一次家访,一次谈话,一次班会或一次倾诉,都能让孩子释怀障碍,释放情绪,变得豁达开朗,开启新的人生。这都是师生情感的作用,是任何机器人和网课所不能替代的。
近来,人们一直在预测和猜想未来教育是怎样的,未来的学校是怎样的。我想无论未来教育和学校变得怎么样,但教育的另一大支柱是不能坍塌的,即“生活”。
无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结合,没有生活的教育是空虚的和低效的。
百度说“生活”乃是人类的全部种族经验。它不仅包括物质的方面--社会生产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也包括非物质的方面--社会制度、风俗和人们的信仰、娱乐和职业等。生活就是人在这两方面的体验的总和。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所以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教育必须与孩子的生活溶合为一。
为何“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是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说:“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所以说,“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正因为生活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生活也就随时随地在发生教育的作用。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在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在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在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在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在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在受坏的教育……”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现实真是如此啊,比如,兄弟之间只有一个梨或一大一小的梨的分配矛盾,就有了孔融让梨的品格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因为禁足在家不能外出的矛盾,就有了自主、自由和自律的品质教育;孩子学习跟不上,家庭亲子关系紧张,产生心理阴影和矛盾,就有了生命和心理健康教育;孩子起床拖沓,行动缓慢,经常迟到,就有了集体和纪律教育;孩子随地吐痰,垃圾随扔,就有了卫生劳动教育;孩子虚荣心强,考试舞弊,就有了诚信教育等等。真是事事皆生活,处处即教育。
其实,学生的“生活”就是三个现实环境和一个虚拟环境,即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需要体验的“生活”经验有:家庭和睦和孝悌体验,学校纪律和集体体验,社会自律和共生体验,网络辨析和节制体验等。这些都是生活的矛盾,教育的土壤,没有这样的土壤,教育就不会落地,难以生根,更不会开花结果。
教育就像育林,教师就像园丁,学生就是树苗,生活就是土壤,只有园丁把树苗插入土壤,让树苗体验阳光、雨露和风雪,再加上园丁的施肥、浇水和修剪,甚至风摧之后扶正加固,这样的树苗因享阳光之温情,吸肥沃之精华,耐曝寒之酷验,才能茁壮成长,根深叶茂,成栋梁之才。育林如此,教育亦然。
而这些,不是孩子宅家听听网课即可做到的,那样没有“生活”的教育,最多就是一个豆芽而已,非国家所期,亦非教育之的。
所以,“情感”和“生活”是教育的两大支柱,非教师和学校所不能。
三、教学的核心目标
未来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显然知识的传授已经不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了,因为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比如,煎鱼怎么做到不脱皮不粘锅?啤酒鸭怎么做?中国发射了多少颗地球卫星?中国芯片制造与国际芯片技术的差异如何?等等,都是可以通过百度即时可查的。而教学就是需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给百度答案的人——劳动者、制造者和创新者。而这个任务就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也就是习主席说的“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教师要构建自己的“思维课堂”王国。
大家知道,汽车导航是一个好东西,人们可以不用动脑的按照导航姐姐的指引,顺利到达目的地,但是,她从来不告诉你是怎么过来的,为什么要走那条路,因此,你下次不用导航仪还是不能到达或者很难到达,因为此过程你没有任何的研讨、追问和判断等思维,说明没有思维的过程是不具备解决问题之能力的。教学亦然,不重视思维过程,培养的学生也就是懒人或庸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必须是启发思维、训练思维、检测思维及拓展思维。
课堂如何体现思维呢?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徒,我研究其在因材施教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先让弟子先干一些活,或者看别人干活,然后提出几个问题,供其思考,再与其讨论。我把这个方法归纳为“活动、问题和对话”。其实,“活动、问题和对话”也应该成为“思维课堂”的三个维度。“思维课堂”的意义,就是让学生运用从课堂学到的一个知识和方法去独自获得100个知识解决1000个新问题。如果我们的教学还不重视“思维课堂”,还在为“知识”和“分数”而教,那所谓的“人才强基计划”和“科技赶超欧美”就难有突破,总会差一步之遥。
比如小学语文《画风》一节,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几个生字和用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思维(学有所问)、常思维(不断新问)和会思维(解决所问),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电扇和电吹机吹书本、旗帜、红领巾和头发的活动,思考和总结“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能产生一定的动态效果——位置或形态变化,通过“对话”概括为:可以通过“转换思维”把“风”画出来。还可以进一步思考:微风怎么画?飓风怎么画?再发散性思维:流动的水怎么画?花的香味怎么画?寒冷和酷热怎么画?其实,这种“转换思维”也是大文学写作和大物理研究的启蒙思维,比如物理学家研究看不见的电场和磁场也是通过电场和磁场分别对电荷和小磁针产生力的作用进行的。这些思想思维和研究成果就是来自于从小的一节一节的课堂思维教学的“积沙成山”。
因此,思维课堂应该是设计的课堂——围绕主题和目标,设计活动,设计问题和设计对话,让思维在“活动”中体现,在“问题”中激发,在“对话”中供给,只有这三个维度充分彰显,相互勾联,才是一堂高效的课,优质的课和思维的课。
所谓“活动”,就是“生”动,即学生参与活动,但要恰当适度,服务主题,贯穿思维性,既不能过多讲授过于沉闷,也不能过多形式过于热闹。
所谓“问题”,就是体现“思”动,即因问题激发思维,用思维解决问题,有显形强化,可以是教师设计问题链,逐步探究解决,也可是学生质疑探究,师生互动思考,思维碰撞。
所谓“对话”,就是体现“互”动,体现教师的主导,能启发学生思维、检测学生思维和评价学生思维,这种“对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即问即答,或自问自答,更不是只问不答,而是要有思维性和探究性,要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回答解答后要有思维评价,“对话”是教师引领和学生思考的桥梁。“对话”不仅仅是教师讲课如何生动精彩,而是设问设疑更具有启智启发和激励性,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总之,恰当的“活动”,精心的“问题”和启智的“对话”是思维课堂的关键要素,即评价维度,也是思维课堂的方向目标。思维在“活动”中孕发,在“问题”中激发,在“对话”中启发。
而这三个维度的思维课堂,机器人教师和网络课堂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未来教育的希望还是在学校,还是在教室的课堂,教师是一个永不消失的崇高职业。
【内容来源: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龙珠学校 肖朋生】
【内容整理:深圳新闻网 曹园芳】
【说明:文章内容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深圳新闻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