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好消息!!南山地标建筑深圳歌剧院又传来新进展!
△深圳歌剧院示意图
目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市建筑工务署正联合开展歌剧院建筑方案国际竞赛工作。同时,市工务署正积极开展歌剧院地下空间及交通的前期技术研究工作。
△深圳歌剧院南北地块连接体
歌剧院南北两区
被分割为两个区域?
歌剧院分为南北区两个地块,南区为歌剧院主体功能地块,北区为歌剧院配套功能地块,南北区在地面被现状望海路分割,在地下被拟建的望海路地下快速路分割,南北区被分割成独立的两个区域。
初步构想
市工务署以便捷市民出行为出发点,敏锐地提出位于歌剧院南北区红线之间的连接体地块也应纳入歌剧院的建筑方案设计中,使歌剧院南北两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打造便捷市民的、连续的、全天候的慢行系统;
无缝衔接地铁、公交、社会停车;
打造一个集文创、商业、教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地下漫游空间。
系统研究
连接体宽仅36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需协调与歌剧院地铁站的衔接关系,同时集合了地面望海路、望海路地下快速路及匝道、歌剧院南北区地下一层空间等功能,交通组织设计兼具复杂性与紧迫性。
市工务署牵头,组建了含交通顾问、前期技术研究顾问、项目建议书咨询顾问、剧院运营顾问等在内的专业团队,对连接体及地下空间进行前期系统性研究,提出多个比选方案。
专家把脉
为进一步找到最佳交通组织方案,把握连接体交通组织研究方向,5月30日下午,市工务署组织召开了专家工作坊,邀请了5位业内著名专家参与问症把脉,同时还邀请了市交通运输局、市地铁集团等专班单位共同参与探讨。
下面就一起去工作坊会议现场一睹歌剧院连接体及地下空间的建筑概念设计与交通概念组织吧。
连接体及地下空间
建筑概念设计
设计理念
设计意向
穿过洞穴般的地铁出口,景象瞬间开阔,阳光透过构筑物和煦的洒下,伴着两侧绿植和艺术墙缓缓升到负一层,达到商业线性轴和艺术通道的交汇处。
宽阔的艺术通道两侧是商业外摆和艺术展区,具备咖啡轻食、休闲文创、装置展区、艺术画廊、街头表演等功能区。
南侧主体建筑之下的艺术开放大厅,连续的吊顶在这里变化、发散又聚合,自然围合出具有先锋艺术水准的表演舞台和艺术体验馆区域。
下沉广场洞口露出天光,绿植沿着台阶攀爬到地面,微咸的海风隐约拂过。这里模糊了地表边界,圆形舞台被巨大的坡道环绕,无障碍指向海岸。到达洞口,眼前豁然开朗,置身滨海休闲公园,深圳湾大桥屹立在广阔的海面,这里是高品质的滨海文化艺术客厅,更是深圳新时代充满活力与创新的浓缩。
交通概念组织
交通构成
交通体系
交通设计理念
立体布局、分层疏解。
交通设施布局构想
分地面层、地下一层、地下二层,共三层布局。
私家车出行群众:
通过地面望海路进出歌剧院地下空间,满足周边片区短距离出行需求
通过望海路地下快速路直接进入歌剧院地下空间,辐射深圳其它片区长距离交通需求
设计地下立体联通匝道,连接望海路地下快速路与歌剧院地下空间,各方向车辆便捷顺畅地进出歌剧院
引入智慧交通系统、设置出入口潮汐通道,解决停车场短时间交通拥堵
公共交通出行群众:
地铁:在北侧打造以地铁站为中心的交通组织中枢,2、5、13号线在歌剧院设站,通过一次换乘基本实现全市主要组团覆盖
公交:拟在望海路、后海滨路、后海大道设站,与地铁无缝接驳
慢行:构建项目与深圳湾海滨休闲带、蛇口山公园等周边地块舒适、连续的慢行交通设施
专家意见及建议
万众
深圳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长期参与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等主持的道路交通基本建设和相关规划的设计、编制工作。
肯定了目前交通组织的总体方案,提出需充分利用地面望海路的交通疏散功能,考虑歌剧院作为地标景点的吸引力,适当增加停车位的弹性及可达性。同时建议市交通运输局需结合深圳歌剧院的建设重新对望海路地下快速路的规划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徐波
深圳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市政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
提出了地下通道大回环方案,解决地下室对外交通联系及内部交通联络问题,合理设计快速路出入口,保证安全。
游克思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智能基础设施设计与研发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城市地下道路、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设计和研发工作。
均衡利用地块不同出入口,避免局部拥堵;设置动态可变式出入口,解决潮汐问题;地下室结合智慧停车系统。
陈伟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建议地下一层作为人行层和与地铁衔接的交通枢纽层,地下二层作为主要交通层;在地下二层设置交通环岛,实现地下空间与望海路地下快速路连接。
奉桂红
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市政工程项目给排水专业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图审查工作。
提出关注重力流管道系统,做好与望海路改造项目的管线对接工作。
前期技术研究顾问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交通顾问单位: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资料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
本文由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深圳工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