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1980派”,“我们40”等你来

条评论立即评论

“1980派”,“我们40”等你来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980年至2020年,有一群人伴随深圳经济特区一起走过。他们与特区一起成长,一起分享,一起度过,一起感动。为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一个月前,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寻找这一群生于1980年、在深圳生活十年以上的“1980派”。

参加“我们40”寻人活动的9位深大附中首届毕业生。

特区同龄人郭晨在深圳见证了“深圳速度”到“智慧城市”。

杜敏敏的老照片和深大纪念品。

原标题:“1980派”,“我们40”等你来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6月15日讯 1980年至2020年,有一群人伴随深圳经济特区一起走过。他们与特区一起成长,一起分享,一起度过,一起感动。为迎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一个月前,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推出大型专题策划“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寻找这一群生于1980年、在深圳生活十年以上的“1980派”。

消息一出,全城瞩目。150多份报名表陆续涌来,超700万人次的关注把活动推向更广、传向更远。大约3000公里外,一片“深圳·我们40”彩色稻秧苗正在蓬勃生长,这是来自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的祝福。

“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仍在继续,期待更多的“1980派”向我们讲述你与深圳一起走过的故事。

特区同龄人的那些事

从5月中旬推出开始,“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轰动深圳,刷屏朋友圈,报名者踊跃。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50位于1980年出生的深圳人通过晶报各种官方平台报名。

这些与特区同龄的人们来自全国各地,职业也五花八门,有医生、教师、品牌策划人、工程师、画家、金融从业者……基本涵盖了城市的大部分职业种类,也有不少报名者白手起家,自主创业,并在深圳落地生根。

过去一个月,晶报陆续采访了多位来自不同行业与特区同龄的“1980派”,倾听并分享了他们一路走来、追逐梦想的故事。

冯亚妹是第一位报名参与“我们40”活动的网友。从工厂流水线上的女工到冠德石油公司的统计员,来深21年,冯亚妹不仅得到了“面包”,还收获了爱情。如今,她与丈夫在宝安区购置了房产,一家四口过着简单而温馨的生活。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智慧城市总架构师、深圳市数字政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郭晨,从小生活在罗湖和福田,随着城市发展“西进”的脚步,他见证了深圳城市发展的变迁,也成为了城市规划设计参与者。郭晨不仅深度参与了“数字深圳”系列规划编制和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策划建设等重大任务,还在《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立法工作中担任起草专家组组长。

群体、行业中的“1980派”聚首

“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也促成了不少群体、行业中“1980派”的聚首。

“我就是1980年出生的,在深圳生活工作也早已超过10年了。其实,不仅我自己符合这些条件,我的高中同学大多也都符合。”看到晶报发出的“寻人启事”之后,在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上班的蓝丽娜向晶报推荐了深大附中的首届毕业生。随后,其中9位“1980派”相聚深大附中,通过分享老照片、老作业本、入学通知书等带着历史印记的物件,讲述了他们眼中深圳的发展变化。

在报名者中,来自深圳各个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共有10位。在晶报的组织下,其中4位“1980派”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聚会。他们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随省市医疗队前往湖北武汉支援的护士彭思萍,一直战斗在深圳市定点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医院重症病房里的护工李向宾,还有来自疾控部门的郑庆鸣,以及深圳与高校合作医院的人员罗石宏。他们畅聊了在抗疫一线的所见所感,相互激励,也感叹近年来深圳医疗水平的大幅提升,对深圳未来的医疗健康事业发展充满期待。

作为深圳第一所高等学府,深圳大学为成长建设中的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培育了无数“天之骄子”,也作为窗口为这座城市吸引了大量国际化人才。“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就收到了不少1980年出生的深大毕业生、留学生的报名。

与特区同龄的陈默,拥有深大毕业生、教职工和深大建设见证者的多重典型身份,最近她正着手深圳大学国际留学生校友会的筹建工作,同时开展留学生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工作。

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恩德(Ender KASAP),曾经在深大留学4年,目前住在深圳,在香港开设了自己的公司,从事太阳能科技产品的外贸事业。他喜欢深圳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的生活,还推荐不少土耳其的朋友来深大学习。

曾经为了吃上国内第一家麦当劳,杜敏敏定了早晨6点的闹钟,在东门麦当劳排了一小时队,才终于买到期待已久的汉堡包。深大毕业后,她开始投资餐饮业,在积累丰厚的餐饮经营经验后,与伙伴一起创办了专门服务校园的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网络上,超700万人次的关注

随着“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的开启,越来越多“1980派”陆续走进大家的视线。他们娓娓道来的每一个故事,与深圳共成长的每一段记忆,都吸引了大众关注的目光,在人群中引发热烈反响。

宣传视频、宣传海报,以及原创图文、视频等10余篇作品通过深圳报业集团各报网平台推送,截至目前阅读总量已经超过702万。其中,《我们40了!9位深大附中首届校友齐聚母校,共忆与深圳共成长的故事》《我们40│听医疗界4位特区同龄人聊聊这些年:“深圳医疗行业已经驶入快车道”》单篇阅读量突破百万。不少读者点赞的同时,还共同回忆深圳经济特区春华秋实的40年。

“我就是1980年生人。2002年至2014年在深圳生活。”网友陶陶在晶报APP上留言说,虽然现在已经离开深圳,但仍然很怀念青春年华时在深圳的点点滴滴,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深圳。

除了在线上与网民互动,“我们40”还走进深圳地铁,系列主题海报上架地铁智能终端显示屏,分布于2号线、5号线54个站点,引来不少市民驻足拍照、打卡,将寻人活动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我的舍友就是1980年出生的,之前拍了一张报名海报的照片发给她,让她也来‘露露脸’。”市民李女士笑着说。一个星期前,下班经过岗厦北地铁站的李女士发现了“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的海报,便立即把消息告诉给舍友,鼓励她报名参与。

市民程先生则显得有些遗憾。“我哥是1981年的,唉,就差一岁。”程先生说,他的表哥从小生活在农村,18岁时候来到深圳闯荡。在这里,他不仅自学考取了本科学历,还成功进入一家科技企业上班,并且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我哥常说,幸好来到了深圳,是这座城市帮他改变了人生。”

内蒙古稻田,为深圳播下希望的种子

在距离深圳大约3000公里外的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也有人关注“我们40”全球寻人活动,他是当地的农民企业家张海峰。一个月前,张海峰给晶报来电,表示希望与深圳报业集团晶报社合作,在乌兰浩特一片稻田种植“深圳·我们40”的彩色稻,祝福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深圳改革开放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深圳的几万名兴安盟人也为深圳的建设出了一份力。深圳经济特区的40年,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庆祝的40年!”张海峰说到做到,如今,这片专属于深圳的彩色稻秧苗正在内蒙古蓬勃生长,在不远的秋天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送上来自乌兰浩特的一份特别心意。

网友评论

Susan:挺幸运的,拥有了一个引以为傲的时代印记——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

居民陶陶:1980年生。2002年至2014年在深圳,说不出有什么特别感人的故事,虽已不在深圳,但还是很怀念青春年华时在深圳的点点滴滴,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深圳。

1077608:期待“彩稻”文字出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当天的画面中。

王国华:四十正壮年,阔步勇向前。

本世纪最帅:40年风雨同舟见证特区奇迹,与特区共同成长,见证伟大的改革开放在深圳落地开花,我们还将见证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建设当中的伟大成就!致敬40年伟大的年华。

CC4:来了就是深圳人,与深圳共同走向新的辉煌。

统筹:晶报记者 陈雯莉

采写:晶报记者 林菲 黄力彬 陈雯莉

摄影:晶报记者 李灿彬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