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赵铁英 深耕医术,向光明而生
2020-08-21 15:0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光明使者”赵铁英 深耕医术,向光明而生

人工智能朗读:

一位仁心仁术的院长,决定了一所医院的内涵与美誉。

一位心里只有眼睛的眼底病专家,绝不会让世间的光明屈服于绝望和黑暗。

她叫赵铁英,来自哈尔滨。清秀、挺拔,眼里有爱,有光,有悲悯。

从医学本科到临床医学博士,从哈尔滨医科大学到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从深圳市眼科医院的眼科专家到深圳华厦眼科医院首任院长,什么都阻挡不了她追逐光明的脚步。千禧年初,她来到了深圳,是特区引进的第一位眼底病专业博士,是特区建立40年来眼底病专业领域内的拓荒者。

赵铁英在工作中(深圳市老年摄影学会 :张冠雄 摄)

在追梦的路上,她带着满腔热忱,抛弃所有杂念与疑虑,去追逐眼底世界里起伏的秋水与碧波。

是谁?复明后长跪不起

先从一例危重眼疾讲起。

那是2018年夏天。

周五,已经下班了。赵铁英刚主持完全院医疗质量安全工作会议,助理推开门,急急汇报:“赵院长,门诊还有一位患者,说一定要等着见您。”

赵铁英立即赶到门诊,看到了在全家人扶推着、用脚探索着向前移行的黄先生。只见他双眼一片茫然,完全看不到了。赵铁英迅速查看他的病历,检查病情。情况很糟糕:患者右眼视网膜全脱离,已成窄漏斗状、陈旧性葡萄膜炎、瞳孔后黏连无法散大,并发白内障使得视网膜周边细节无法看清;左眼已无光感,角膜白斑,瞳孔闭锁,还填充着硅油。右眼既往葡萄膜炎病因不清,一年中发病3、4次都是用激素治疗。令人担心的是,即使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救治全部脱离的视网膜,可能会面对长期慢性葡萄膜炎、长期药物治疗的继发性高眼压,以及葡萄膜炎的再次复发等。稍有不慎,后果将是无法想象的。

看到赵铁英凝重的表情,黄先生家人忍不住哭泣。他可是全家的顶梁柱,万一双目失明,一家老小的生活将失去保障。而且一个盲人也会成为家庭的巨大负担!一家人顿时陷入万般焦急和恐惧中。

2015年,黄先生左眼受到外伤,在老家省会城市进行手术治疗,但最终还是失明。2018年5月,他右眼又出现问题。刚开始看东西很模糊,逐渐什么也看不到了。全家都慌了,四处打听哪个医生医术好,哪里能挂上专家号。后来入住一家三甲综合性大医院眼科,诊断为“右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用激素等药物治疗。

一周后,黄先生病情无好转迹象,甚至视力还下降到连光感也越来越弱了。黑暗中,他绝望透顶。

“你去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找赵铁英院长吧,她经验丰富,或许她能救你。”一位好心的医生建议。他一句话,让黄先生全家再次打起精神,马不停蹄赶到深圳,来到深圳华厦眼科医院。

“视网膜能早一时复位,视功能的保存和恢复就多一分希望。”赵铁英说。她将病情的危重性、复杂性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在家属知晓并理解后,当即决定收治病人。

做好周全的手术预案,把各项风险降到最低。赵铁英宛若大战前的将军,指挥若定、协调部署、悉心准备。第二天一大早,在请医院各相关学科的眼科专家会诊后,确保各方面都准备完毕,下午安排了手术。

这是一场攻坚战,需要与时间赛跑,与黑暗较量。手术室外,家属焦灼地等待;手术室内,赵铁英铁肩担道义。那时那刻,赵铁英眼里,只剩下需要拯救的眼睛。她如履薄冰,全神贯注,不时需要屏住呼吸。她目不转睛,用双脚控制显微镜和机器参数,用双手紧密配合作战,在混浊的眼球腔内修复、重建;重建、修复……终于,赵铁英将病人新旧病变处理完毕,展平复位了即将全部粘连在一起的视网膜。

手术获得了成功!

住院医生龙飘飘,上了夜班本该下班,仍继续在医院组织会诊参加手术。她长舒了一口气说:挽救了一只眼,挽救了一个人,挽救了一个家庭!

但赵铁英神经仍然紧绷着。预案中的术后眼压问题还尚未落实,下班前,她带着当班医生怯英杰,检查患者眼压时偏高,仔细叮嘱护士如何用药。

第二天早上不到6点,赵铁英就急匆匆赶到医院。

“昨晚打开眼罩测量眼压时,病人说能看到地上的凳子了,凳子腿是不锈钢的。”夜班医生赵伟红面露喜悦,激动得声音竟有些发颤。赵铁英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

她赶忙去查房。当黄先生打开眼罩,看到了眼前明亮的一切,看到了窗外的楼房建筑,看到了赵铁英关切的眼神。他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赵院长太感谢您了,我能看到外面的东西了,真是太谢谢您了!”话音未落,这位七尺男儿“噗通”跪倒在赵铁英面前,双眼含泪,长拜不起。

华厦眼科医院名医工作室特邀的美国眼底病专家Pro.Yuguang He,在微信圈中看到这个感人至深的画面,称赞说:“这是只有最好的视网膜医生才可以享受的荣誉。”

奋不顾身,寻声救苦

“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是一所最有亲情的医院。”

庚子年六月,一个流火的夏日午后。一位两鬓染霜的老人,迈着矫健的步伐,将一块比阳光更炙热的牌匾送到赵铁英手中时,感动的话像清泉一样,从心底汩汩涌出。

“赵铁英院长是一位光明使者,拯救无数眼疾重症患者于急难。我老伴一只眼睛陈旧性黄斑病变,另一只眼睛又眼底出血已近一年半了,接近双目失明。因为她做过三次脑肿瘤手术,一侧面瘫,只能坐在轮椅上。这为她的眼睛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和风险,所以四处求医,但无法根治。感谢赵院长,用仁心仁术,让老伴的视力获得奇迹般的恢复。”

这位老人,本身就是传奇的缔造者。他和老伴都是大学教授,不仅将女儿培养成了文学界新星,而且是在深圳大学建校之初,从北京大学调来的拓荒者。

初见这对老夫妻那天,赵铁英心灵大受震动。那是一副温暖的画面:瘦弱的丈夫顶着苍苍白发,面带微笑,慢慢地推着轮椅。轮椅里,坐着他年老的妻子。虽然已经失去了行走能力,虽然因为疾病已变了模样,却仍是他心中年轻貌美的唯一。

看着他们相濡以沫、疾病面前依然不离不弃的相守,赵铁英肃然起敬,眼睛湿润了。她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得了帕金森症,二十多年卧床,父亲也像这位老教授一样,与母亲不离不弃的相守。

那一刻,一种力量在催促她,激发着她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颇有些奋不顾身的味道。一定要克服所有困难,安排医院相关各部门尽快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工作、尽全力去救治,早一分钟治好,他们就少一分钟痛苦。当天,赵铁英加班,在团队协助下,为她成功手术。

赵铁英的奋不顾身,为病人赢得了光明,为自己赢得了赞誉,也赢得了老教授由衷的敬意和感激。在他送来的牌匾上,书写着四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光明使者。

“光明使者”称号,赵铁英当之无愧。

她说,在后天的残疾当中,盲是最痛苦的!目前,医学界尚无法成功进行视网膜视神经移植,眼底疾病如果错失治疗时机,结局不可逆转,是真正意义上的失去光明。这就是压在眼底病医生身上的千斤重担!每年,赵铁英及其团队都要救治很多例独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

记得六年前那次查房。

病房里,90公分宽的病床上,挤坐着一家三口,他们在焦急地等待,像在等待命运的宣判。患者陈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以打工谋生,才34岁,双眼超高度近视。一只眼睛因视网膜脱离多年,已经萎缩失去光感,无法再治。而另一只眼睛又发生了视网膜脱离,盲了!因为近视度数太高,眼球壁各层次结构都非常薄弱,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变性区广、裂孔多。不管是内路做还是外路做,操作难度和风险都非常大,手术并发症多,成功率低!

这些问题都盘踞在主刀医生赵铁英心里。手术如果不成功,对于坐在病床上这一家人意味着什么,她不能拒绝,不能放弃,只有全力以赴。最终,她在周密的手术方案设计主导下为陈先生作了手术。术后,视网膜成功复位,但有脉络膜脱离,眼内压忽低忽高。在请青光眼科专家会诊,及密切观察治疗后,眼压控制平稳。陈先生的视力逐渐恢复,几年来,一直保持在0.5到0.6之间,能够像往日一样正常工作和生活。之后,陈先生定期来到华厦眼科医院复诊检查。

类似这样的病例很多,或者是妻子,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孩子……

艺高人真的胆大吗?难道她就没有压力吗?有。她不是神,她也是一个普通女子,有普通人所有的烦恼。压力极大的时候,她会冲着家人发脾气,会跟自己闹别扭……但,她最大的安慰就是,看着病人带着苦痛而来、带着笑容出院。

“妈妈,奶奶治好了我的眼,我能看见啦……”让她想忘也忘不掉的,是一位父亲的热泪,耳边总是回荡着一位孩子稚嫩的声音。

那名患者只有8岁,双眼高度近视,右眼在当地省会医院做过视网膜脱离手术,眼球内有硅油填充,但已经没有光感,意味着已经成了无法挽回的盲眼!

后来,孩子左眼玻璃体又发生出血性混浊,视网膜多发裂孔局部脱离。开始,当地医院权威专家建议到北京同仁医院治疗。到了同仁医院,首诊医生检查后,建议转到专科专家门诊。预约专家门诊,还要排号等待。即使专家门诊排到了,入院手术还得再排队等待。

就在焦急之时,患儿父亲在深圳的朋友建议他们飞来深圳,到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找赵铁英博士。

在手术前,由于患儿父母泪流满面,无法进行术前谈话,就由陪同前来的亲属在术前先沟通。让人诧异的是,亲属竟抱臂叉腰,一副示威的架势!着实让人心痛。

因为患儿右眼也因视网膜脱离,来之前经过手术未能成功救治,已失明。赵铁英担心,是否还存在更危险的不确定因素呢?但是想到孩子的视网膜裂孔脱离区都在上方,在人体正常体位活动时,走动越多,受重力作用,视网膜脱垮下来的危险就越大,治疗难度相应加大,术后并发症多,疗效就很差了。

每当这个时候,在赵铁英心中,患者病情利益高于一切!她带领团队顶住巨大压力,为防止病情拖延加重,加紧术前准备。最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孩子从麻醉中醒来,偷偷掀开纱布一角。

“妈妈,奶奶治好了我的眼,我能看到了!”孩子惊喜地说。妈妈喜极而泣。

出院前,患儿父亲激动地说:“真没想到,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挽救了孩子的眼睛……”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当患者找到赵铁英时,多数眼疾已拖成急难险症。他们见到赵铁英第一句话就是“终于找到您了!”简单六个字,字字重逾千斤。常常工作一天下来,四肢酸痛得不知往哪儿放。但看到那些充满期盼的眼神,赵铁英平静温和的外表下,激荡的仍是患者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和一贯的奋不顾身。

仁心仁术,口口相传

2000年一个夏日清晨。

在南山某小区公园,很多老人在广场上翩翩起舞。跳着跳着,忽然有位老太太停了下来,感觉眼睛不舒服,用手揉了揉。旁边一位老人说话了:

“你眼睛不好啊?我告诉你,深圳市眼科医院刚来了一位女博士,技术特别特别好,人也可好可好的啦。你快去找她看看。”

“是不是姓赵啊,那是我儿子同学。”老太太忽然眼睛不痛了,抬起头骄傲地说。这个老太太的儿子,是赵铁英高中时的同学,就职于深圳某报社。报社里还有一位栏目主编,因高度近视眼底疾病,经过赵铁英手术、激光等治疗后一直保持很好,称呼她为“赵大师”。

彼时,她来深圳还不到一年。

博士毕业后,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院长在写推荐信时严肃地对她说,你可要想好了,深圳一面临界香港,一面临界广州,你去那里工作很难开展起来的!而且深圳经济繁荣,很多医生都忙着炒股票。那里的人,有钱、思想活跃,生了病对治疗也挑剔着呢!

在来深圳之前,赵铁英就已听说,深圳人看病,小病去广州,大病去北京上海。可她没有惧怕,毅然决定南下。1999年10月,她以特殊人才身份,急调入深圳市眼科医院。

果然,刚来深圳,市卫生局领导就对她说,“深圳的医疗环境亟需改善,我们要让深圳的患者不离开深圳,任重道远啊!”

在医院领导、市局各相关部门领导支持下,这位深圳市第一位眼底病专业博士,马上安心地、全身心投入到全市眼底病、眼后段严重眼外伤的救治工作中。

那些年,深圳及周边地区轻工业高速发展,工厂密集,建筑业也蓬勃发展,眼外伤患者也非常多。为此,她曾在院刊上发表一篇《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救治特区眼外伤》的文章。

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赵铁英为到访深圳的国际眼外伤学会主席的演讲做翻译,从此认识到眼底部外伤玻璃体后皮质在术后远期并发症中至关重要的破坏作用,在日后的大量病例手术中进行了一期显微处理,使得无数眼球穿通伤眼球内磁性、非磁性异物,化脓性眼内炎,严重眼球破裂伤的年轻患者,都得以成功救治。

2002年深圳市眼科医院授予赵铁英“特殊贡献奖”。眼底病的业务量年年创新高。在此基础上,市卫生局设定深圳市眼科医院为眼外伤重点专科给与资助发展。一路拼搏二十年,赵铁英优秀的临床工作成果多次被国际眼科学术会议选为大会发言。在自己辛勤耕耘的领域内,她做到了让深圳的患者不离开深圳。

2016年,她加盟华厦眼科集团成立的深圳华厦眼科医院,只为用精湛的技艺、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便捷优质的服务,让眼疾重症患者,尽早摆脱绝望和恐惧,重返光明的世界,重获生命的喜悦。

随后,华厦眼科医院成立了名医工作室,特聘了两位美国临床一线的眼科专家。当他们看到赵铁英的临床工作成果后,纷纷评价:她到美国任何一家医院行医水平都够;她的技术和急病人之所急的职责态度,在国外不多见……

是的,她以耐心对焦躁,以精湛对顽疾。

“能得到赵博士的治疗,是患者的福分。”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工作时,一位同事曾这样评价她。很多患者感同身受。每天,病人的感谢如清泉涌流,带着荡涤人心的力量,声声入耳。

“幸亏遇到赵博士,挽救了我的眼睛。”万先生曾因眼底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导致眼内大出血,到其他地方救治无效,无比感谢赵铁英让他远离了痛苦。

丁先生在感谢信中写道:“住院期间,每天看到赵铁英博士加班加点,为患者忙碌。身边有这样的好医生,怎不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十多年来,丁先生和太太经常做些可口的饭菜,送给赵铁英,记不得是多少次……很多患者关切地对她说:您可要好好地保重身体啊,您是我们大家的依靠。

让赵铁英感动的是很多患者在她更换工作单位后,再来到她的诊室,见到她时格外欣喜和庆幸。于是医院的文案部门写了一篇文章——《我终于找到您了 》,于2016年9月28日刊登在深圳都市报上。

患者钟女士看到文章后,打来电话表达惊喜,转发在朋友圈,并兴奋地写道:“在今天的地铁报上,非常意外地看到这篇文章,写的是我熟悉又亲切的赵博士。特别激动,马上与公司同事分享了报道内容。因眼疾与赵博士相识至今已超过十年。报道中所描述的每个细节,都是真实写照,毫无夸张。我想,广大患者尊敬热爱赵博,绝不仅仅是因为她高超的医术,还因为她那颗朴实、真诚的待人之心……”

住院部刚入职几个月的年轻医生大发感慨:“来到深圳华厦眼科医院,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见证奇迹。赵院长的精湛医术、妙手仁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医者,父母心。面对一些医从性不好的病患,赵铁英常常这样引导下级医生。

学生出国进修归来,受研究生导师赵铁英精神感召,来到华厦眼科医院。“最好的就在身边。赵老师的医德医术需要传承。”学生们由衷地说。感动、历练、传承,毫不懈怠地与凤凰齐飞,假以时日,他们可能就是第二个或第三个赵铁英。


深耕医术,向光明而生

在临床工作之余,赵铁英每年都会参加各种国际国内行业学术交流活动。在会议中分享先进医疗设备、药品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带来的经验,加深同行对眼底疾病的认识。在她看来,一个好医生除了要掌握雄厚的医学知识,具有高度的专业责任心以外,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自己专业领域最新知识和发展动态。

“衰老无可抗拒,更可怕的是伴随而来的一些疾病,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不知病因也就无法预防。但只要有可能,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早期遏制或挽回!”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眼科学学术大会暨第五届全球华人眼科学术大会上,赵铁英以这句话开始她的论文演讲。

她报告的题目是《特发性黄斑裂孔的自发性愈合》。因为目前对于特发性黄班裂孔的治疗,普遍接受和盛行的,都是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术后用惰性气体眼内填充,而忽略了少部分早期患者自发性愈合的可能,往往把简单的手术复杂化。

听完赵铁英的报告,有眼科同行评价说:“独到的个性化医疗!培养大家一定要有一个前瞻的健康思想。赵老师现在是技术和经验都游刃有余的专家,又帮助大家重拾一个高尚思想—一切为患者着想!”

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治疗方法经历了20到30年历史,赵铁英亲历了这一治疗过程的变化。从1996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导师吴德正、高汝龙教授为她立下这一研究课题,至今整整关注20多年。

2009年,她向美国视网膜杂志《 Retina 》投了一篇论文,主编回信说:“您的观点值得人们重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多年来,对于早期特发性黄班裂孔,运用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方式,术后仅用消毒空气眼内填充,老年病人术后面向下体位从严格的10到14天缩短到3到4天,免除了术后2个月眼内长效气体填充不能乘飞机的不便。绝大多数病人均得到非常好的视力恢复,其中几例双眼黄斑裂孔的病人术后视力均恢复到0.9到1.0。

2012年11月19日,65岁的黄阿姨左眼3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4天,经 OCT检查确定黄斑裂孔已封闭时,她深深给赵铁英鞠了一躬说道:“谢谢您!我给在外地忙于工作的儿子打电话了,告诉他现在技术进步了,左眼做完手术只在床上趴了3天就好了,让他放心工作,不要担心我了!”

原来一年前,黄阿姨右眼也是黄斑裂孔在省内权威医院做了手术,术后填充的是过氟化碳长效气体。因她曾做过腰部手术,术后长时间的趴在床上感到极痛。所以当左眼又发生同样病症时,她一直拖了半年才鼓起勇气来找赵铁英做了手术。术后3个月,她的左眼视力恢复到0.6,比右眼还好。

在核电系统工作的苏先生,在临近退休前几个月,右眼无伤无痛的突然发生视力严重下降,视物变形。由于就诊及时,赵铁英给予他两周的药物治疗密切观察,结果裂孔自发性愈合,半年后视力恢复到1.0。苏先生对赵铁英的治疗无比佩服和感谢。

近几年,随着高精尖设备和药品在眼科临床的引进应用,赵铁英又成功挑战了以前不敢触碰的领域,使许多超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患者,通过更加微创的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治疗后,不再有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导致失明的威胁。她的相关学术论文就此作了详述,在2019年第13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年会的国际会议上被录用展示。

让赵铁英深有感触的是,在深圳,有一批为改革开放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拓荒牛,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大学教授、企业高管、银行行长、律师等各领域精英,是建设深圳的功臣。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的他们,依然逃不过时光的摧残,要忍受衰老和眼底病痛之苦。当他们卸下昔日的荣光,带着一个疼痛模糊的视野出现在赵铁英面前时,由衷的致敬之情激发了她神圣的责任心。

为患者提供多元化医疗服务,是医疗管理的责任和义务。她带领医院汇聚国内外眼科名医,成立了“全国名医工作室”,在全市率先引进并开展27 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能够同时解决老年人的近视远视散光的三焦点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及一些国际最新药品。她要用先进的医疗设备、材料和技术,奉献给这些老拓荒牛们一台台精品手术,让他们重获眼前清晰的世界。

“许多特殊患者,需要特殊对待,这不是某个医生一个人的事,需要全院各部门无私配合才能完成。”赵铁英说,深圳华厦眼科医院针对特殊患者都会开通紧急绿色就诊通道,从手术室到手术专家、住院部医生、各项检查部门等全员加班加点,只为保障患者及时得到救治。这是医院的特色,也是每个医护人员自觉遵守的制度。

在处理了一综又一综复杂多变的眼底疾病,在一切爱心、责任与专业技艺得以完美呈现的背后,是聪颖的悟性和艺术家的才华,在支撑着她一次次勇挑重担、一次次攻坚克难。

心有慧眼,誉满八方

“完全没有生活情趣,只会看眼睛。”在一次过年家庭聚会上,大家谈笑风生,闹得不亦乐乎。唯有赵铁英静默一旁,听着弟弟有些嗔怪的话语。

弟弟其实很清楚,姐姐太累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太多复杂的眼底病患,多少原本复明无望的患者在等着她去救治!

赵铁英遗憾地回答:“我怎么没有生活情趣?精力有限啊,所以就都荒废啦!”她爱好很多,如艺术设计、手工制作等等,但只能寄希望于退休后再去享受了。

她真的很忙,忙得顾不上享受生活。周一至周五,除了门诊、手术、行政会议外,还得利用零散时间,准备各类课件,在周末参加行业学术交流。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把好的经验分享出去,才能减少更多人的痛苦。

眼底外科医生每天工作的操作空间,是在直径不到24 mm的眼球腔内,那是一个神秘的眼底世界。黄斑手术要求她操作时的稳准精确度达到微米级。因为在这个区域内,如果有视细胞排列不整齐,人们看东西就会歪曲。球体太小,组织太精密,它决定了光明与黑暗的界限,容不得半微米的疏忽。

她曾跟同事们开玩笑说:“我做黄斑手术前,你们可都不要惹我生气啊。”是的,她的小心翼翼是用微米来计算的。她甚至不敢轻易喝咖啡,因为喝了咖啡后,若心跳呼吸不平稳手就不稳,很可能导致黄斑手术做不下来!

小小的眼球,耗尽了她毕生的心血和力气。以致几十年的经验积累,练就了她出诊时,如同侦探和法官一样犀利敏感的神经。每每聆听病人讲述、检查、跟病人详细沟通时,她就能迅速诊断出问题所在,进而作出准确的救治方案。

“病人的半条命掌握在你手里,你第二天要做手术,头一天晚上一定要吃好、睡好,上了手术台才能不遗余力发挥,最大限度救治患者。”父亲走了,可他的殷殷叮嘱却时时响在耳边。自己有今天的成就,与父亲对自己一点一滴的教诲息息相关。军人出身的父亲,是老一辈革命家,从小就教育她:工作和学习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这句话,影响了她一辈子。

同样记得,在博士毕业典礼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说的那番话:“一家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要做到让你自己的母亲在这里随便看病都放心的程度。”多年来,她把这种期盼铭记于心,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高度关注病人满意度,以致使深圳华厦眼科医院连续多次在“深圳市医疗行业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非公医疗组”中获誉第一名。

深圳改革开放历史上许多拓荒牛级的老领导、老艺术家、老学者,以及海内外人士,在享受了华厦眼科优质的医疗后,在医疗留言簿上,纷纷写下感言。“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从未做过如此高质量的眼科检查,服务质量、设备水平都是一流的,非常感谢深圳华厦眼科医院”,“深圳华厦眼科医院:医疗改革,创新求实”,“亲身经历高水平、喜沟通、强管理,不愧为医疗系统尤其是眼科领域的一面旗帜!”感激的话语像春夜细雨,从四面八方飘洒而来,鼓舞着阳光下的华厦人,勠力同心,奋勇前行。

由衷恳切的赞誉,是鼓励,是砥砺,更是期望。

从当年高考志愿栏里,全部写下医学院校,到工作10年后,考入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攻读博士。至今,她已经成为深圳眼底病专业的首席专家,在深圳是这个领域的拓荒者,曾荣获深圳市五一劳动奖章、深圳市卫生系统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等殊荣。她所在的深圳华厦眼科医院,在超高度近视并发眼底病变治疗方面,已走在了国际临床前沿。

“偶尔去治愈,经常在帮助,总是去抚慰。”赵铁英说,医生的本职工作就是,要像美国著名医生特鲁多留在墓志铭上这句话说的那样,去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和职责。(文/甘利英)

[编辑: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