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哪本书里?图书馆地方文献展溯源深圳历史
2020-09-06 10:42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哪本书里?图书馆地方文献展溯源深圳历史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9月6日讯 (读特记者 韩文嘉/文 齐洁爽/图)“深圳”这个名称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什么时候?经济特区最早的规划图是什么样子的?9月5日,“从文献看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地方文献展”在深圳图书馆拉开帷幕,不少珍贵文献在展览中亮相,为读者揭秘深圳的历史与现在。

该项活动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由深圳图书馆举办,展览时间自9月5日持续至11月10日。展览通过文献视角追寻深圳城市发展脉络,展现深圳历史文化风貌和特区四十年伟大历程与成就。

在《新安县志》中看“深圳”由来

到千年之前探究郡县历史描绘出的早期城市雏形,穿越到百年前寻找毗邻港澳的海防重镇,回顾特区建立后的城市新生……文献是最忠实的记录者。此次展览为各个时期的深圳风貌提供了对应的权威文本,这也为人们了解、观察深圳提供了视角。

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寻根——崛起——融合——风物——示范,时间跨度从古代“深圳”到建立特区四十年,勾勒出深圳地区从6700多年前至今的发展脉络,同时重点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后的经济、文化、本土风物、先行示范等几个方面重点阐述。

最引人关注的展品是两部馆藏《新安县志》的首次亮相。据深圳图书馆参考部副主任肖更浩介绍,目前文史学界已发现的与深圳有关的地方志,绝大部分已经失传,现存完整的仅有两种:1688年清康熙年间靳文谟修的《新安县志》(十三卷,现完本仅存孤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及1818年清嘉庆年间舒懋官修的《新安县志》(二十四卷卷首一卷,藏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单位)。最近,深圳图书馆分别从国家图书馆、省立中山图书馆通过高仿复制引进了这两套《新安县志》,读者可以从中体验到文献最初的装帧与排版。这次展览也是这两套书引进后的首次展出。

“‘深圳’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文献中就是康熙版《新安县志》,其中有‘深圳’、‘深圳墟’、‘深圳河’的记录,所以这部文献对深圳来说特别有意义。”肖更浩表示,在《新安县志》中出现,可见位于现罗湖的深圳墟在康熙年之前就有一定规模。而此后,1911年开通的广九铁路也设有深圳站,作为香港与广州、东莞等地的交通连接点,大量的人流和物资在此交汇,“深圳”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因此,在1979年3月建市之际,“深圳”正式成为市名。

展览中还展出了《原广东省宝安县大鹏城:赖氏世系简谱》《宝安燕川陈氏族谱》《松元厦陈氏族谱》等族谱,这些族谱记录下了深圳地区移民史,从中可以窥见深圳地区广府民系与客家移民文化的悠久绵长。据了解,深圳图书馆现藏有300多份族谱,是本地区最大体量的族谱收藏机构。图书馆族谱来源于2014年成立的深圳记忆项目中收录的族谱、家谱,以及2019年彭全民老师的捐赠以及正式出版物。

1985年即规划“前海湾远景开发”

深圳报刊发展的缩影同样呈现在此次展览中。展览从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后的第一份公开发行的报纸——《深圳特区报》的发端开始,讲述深圳报刊业发展、繁荣,结合生动的历史图片,带领读者一同探寻深圳报刊文化发展的轨迹。

而展览中,观众还可以通过老照片了解深圳地区更早的报刊。1956年3月30日,宝安县委机关报《宝安农民报》创刊发行,这是解放后宝安县的第一份报纸。据深圳图书馆参考部主任张森介绍,这份创刊号图书馆仅存一份,但因为当时纸张质量太差,原件已基本损毁,如今只能从影像中传达来自当时的信息。

多部企业内刊也出现在展览中。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批的企业在深圳这块热土中诞生。随之而出的就是企业内部编撰印发的刊物,这是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特性的文化载体。深圳图书馆馆藏约800种期刊、300余种报刊,收藏时间是1980年代开始至今,企业内刊的繁荣也代表了了深圳经济发展的蒸蒸日上。

此外,在深圳图书馆馆藏的一份1985年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图上,可以赫然看到深圳西部的“前海湾远景开发区”。自红树林公园、深圳湾公园直至前海蛇口片区,作为当时的“前海湾远景开发区”,这与今天的深圳西部发展惊人的相似。看似“神预测”的背后实则是早一辈深圳设计者们的高瞻远瞩。

用文献讲述深圳故事

深圳图书馆作为深圳地区地方文献中心,非常注重地方文献收集整理,并不断研究、开发、传播。本次展览以2018年出版的《深圳文献·深圳图书馆馆藏选目提要(1978-2018)》为主体,精选具有较强权威性、时代性、本土性、影响力的书籍,同时展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县志、族谱、地图、老报刊等珍贵文献。

展览采用“实体文献+图文展版+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共包含展板110幅,图片280余幅,编撰文字3.5万字,同时现场展出珍贵文献80余册/件。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很多的活动都在讲深圳故事,而我们这次展览就是用文献来讲深圳故事。”张森告诉记者,展览所展出的这些文献是一扇窗口,大部分文本都可供流通借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沿着这些文献,去追溯深圳的发展脉络。

张森表示,文献是最可靠的历史记录。例如建立特区前的深圳被有些人称为“小渔村”显然就不符合事实,因为文献显示,40年前宝安县有31万多人口,有完整的县级配置。

为了能将古代深圳以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的城市发展脉络用文献勾勒出来,馆员们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并邀请深圳的社科、史志专家进行校审,让读者能够从中准确、翔实地了解深圳的过去与现在。

据了解,深圳图书馆还将策划“VR看展”项目,对“从文献看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地方文献展”进行VR全景制作,打造全新云观展模式。

[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