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1日至9月27日。
过去一周,深圳的天气已经没那么酷热了,但外界对深圳的关注热度不减。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仍是当下外界打量深圳的背景板。全国各地都为深圳送来祝福,以不同的方式为深圳“庆生”。虽然很多人预期中的中央“大礼包”还未现身,但是一些地方送出的“小礼包”已经在路上了。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IP”,海内外关注者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组织新闻发布会,专门介绍广东三大经济特区的发展成果。在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举办如此高规格的专场新闻发布会,很对关注者的胃口,满足了舆论界的“刚需”。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最重要的,还是面向未来。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强调,要以更大力度推动新时代经济特区改革发展,并提出了五大方面要求:
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以特区新作为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以特区新探索持续激发发展活力;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特区新优势加快转换发展动能;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特区新担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特区新实践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现在还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重任。这既是重大机遇,也是极大挑战。无论如何,深圳都应拿出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承压向前。
9月25日,东莞当地媒体发布了一则重磅消息:东莞市委召开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审议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推动南部各镇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东莞南部临深的虎门、长安、大岭山、大朗、黄江、樟木头、凤岗、塘厦、清溪9镇高水平对接和融入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探索与深圳共建“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小政注意到,“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系官方首次提及,在深圳“扩权”“扩容”的预期下,意味深长。
事实上,今年6月以来,深圳周边城市纷纷主动加速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谋划构建合作示范区、试验区消息不断。
6月,珠海首次将“筹建深珠合作示范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力图推动建设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区。
7月,惠州将48平方公里的秋月湖生态智慧城纳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旨在争创“深惠协同发展试验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全面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不过,小政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珠海、惠州、东莞等提出的大胆构想,都还只是“单方面”的,尚未得到深圳官方的确认。但不得不说,这有力说明了周边城市对深圳未来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因而主动向深圳抛出“橄榄枝”,积极谋划对接融入“双区”建设,在优先承接深圳产业、功能外溢助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深圳提升发展能级、放大辐射带动作用拓展空间。
同样也是为了深度参与到深圳乃至大湾区的建设中,9月26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深圳研究院落户福田,成为清华经管学院在北京以外地区开设的第一个院区。“面对未来,深圳需要培养更多本地的人才,也需要更强的教育和研究机构,这也是我们在深圳培养人才的目的。”
小政觉得,无论是周边城市积极对接深圳、融入“双区”建设,还是高端教育研究机构主动与深圳合作、为“双区”建设赋能,都是深圳之幸运,但更多的是责任。如何让他们真正从与深圳的合作对接中受益,发展得更好,并非易事。
至于坊间热议的深圳“扩容”,还真不是地方想想就行的,得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谋划。小政认为,国家把深圳“束缚”在有限的空间内,可能就是想逼深圳多动脑筋、想办法,“螺蛳壳里做道场”,为全国城市集约发展探索经验,而不是像以往一样摊大饼式的粗放增长。
目前,大力推动深圳都市圈建设,反而是一种更现实、更可行的路径。从被动的功能外溢转化成主动的协调共建,是深圳更好释放核心引擎功能和先行示范作用的一个有效渠道。
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开端,源于思想解放、市场破冰,源于中央的战略部署,源于先行先试政策的加持。但其后续发展,不是“等、靠、要”而来的,而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的。
40岁的深圳要继续承压向前,绝对不能原地不动等“政策大礼包”,而要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发展实践为全国送出“经验大礼包”。
9月21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家庭扩容,迎来3名新成员。湖南作为“新晋”自贸区,当天就表示将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刚刚履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的知名学者郑永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内循环与外循环的一个关键连接点,不能只顾自己发展,也要突出辐射作用,把其他地方带动起来,实现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以更大市场空间的联动让国内大循环更有效率。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作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在双循环中的表现对全省、全国甚至全球都有很大影响,必须担起重任,在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上周,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深圳新登记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截至8月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的新登记企业同比增幅均超过40%以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复杂严峻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深圳商事主体数量逆势而上,创新创业热情不降反升,充分说明深圳经济发展活力充沛、动力强劲、韧性十足。更为重要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骤增,也凸显出深圳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创新力。以营商环境改革为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市场一池春水,为高质量发展引入源头活水,深圳为全国发展立起了标杆、坚定了信心。
9月24日,广西供深及大湾区农产品示范基地签约认证暨广东优质农产品“圳品”发布仪式在深圳举行。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赢这场硬仗,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而消费扶贫则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抓手。
作为实际管理人口2000多万的超大型城市,深圳平均每天需要消耗蔬菜水果9400吨,肉、蛋和水产品6190吨,口粮5480吨,市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需求巨大。同时,深圳大部分农业企业把总部设在深圳,把基地放在外地,而对口帮扶地区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合作空间巨大。大力促进对口帮扶地区农产品与深圳市场有效对接,着力做实做好消费扶贫,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贡献深圳力量,这是深圳的应有担当,彰显深圳的大局意识。
……
面向未来,深圳矢志先行示范,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状态,继续深耕改革、开放、创新,继续为全国开路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