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要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砥砺奋进
2020-09-29 10:37
来源: 人民日报
人工智能朗读:

人民日报人民要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砥砺奋进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懈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十三五”时期,我国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1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56.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达到1335.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首次突破6%。我国的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位列第十四位,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9》中位列第十五位,较2015年均有所提升。

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量子信息、铁基超导、中微子、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与探月、全球卫星导航、大型客机、深地、深海、核能等战略性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有力保障了国家相关重大工程的组织实施。5G移动通信、超级计算、特高压输变电等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有力促进了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战线迅速行动、协力攻关,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我国启动了首批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加快推进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工作。中国科学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总体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自然指数”排名中连续8年位列全球科教机构首位。高等院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各类众创空间、新型研发机构大量涌现,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运行,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科技人才队伍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三五”时期,我国深入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持续完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培育和引进了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2019年,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61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科教融合,加强科教协同育人,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人才储备。

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持续优化整合科技计划布局,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院士制度改革,推进科技“三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实施清理“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设立科创板,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建立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建立科研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等。通过一系列改革“组合拳”,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积极培育打造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大力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区域创新能力加快提升。通过打造创新的区域高地,引领带动其他区域加快实现创新发展。

全方位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据统计,我国已经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参加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超过200个。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并作出重要贡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牵头成立了有42个国家近60家科教机构参与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与沿线国家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平台,发起“泛第三极环境研究”“数字一带一路”等国际科学计划,与沿线国家建立了多领域、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机制。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集中体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协作、奋勇拼搏所迸发出的创新伟力。“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不断深化对科技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广。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准确把握科技创新的前进方向。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时俱进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明确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确立了以创新为首的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基点、政策要点、领域重点,确保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坚持自主创新,确保把创新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建立系统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自主创新道路。“十三五”时期,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科技界积极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发展先机、占据了战略主动。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确保科技创新始终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空前强烈的科技需求和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国科技界牢牢把握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和长远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制约,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为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健康、建设美丽中国等重大需求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面对科技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各方面问题叠加交错的复杂局面,党中央把科技体制改革放到国家总体改革中通盘考虑,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部署改革的四梁八柱,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系统推进改革,努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破除了许多困扰科技界多年的顽症痼疾,不断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充分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开启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科技创新成为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版图的关键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不断深化,各学科领域之间深度交叉融合、广泛扩散渗透,呈现出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正深刻改变着科研范式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大力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奋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投入,前瞻部署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的支持力度,大幅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引领发展能力。加快建立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评价激励导向,构建有利于充分激发创新活力的良好创新生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持续产出更多高水平原创成果。

我们要通过“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推动科技创新率先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为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打牢基础、做好准备,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