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垃圾分类新见闻:小车一天三次上门收餐厨垃圾
2020-10-12 07:3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城中村垃圾分类新见闻:小车一天三次上门收餐厨垃圾

人工智能朗读:

上寮旧村内,环卫工人驾驶小型收运车入巷收垃圾。

新围社区内设置的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全天保持干净。

原标题:城中村垃圾分类新见闻:

小车一天三次上门收餐厨垃圾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0月1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文/图)深圳有上千个城中村,居住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大,不少人对城中村做好垃圾分类不乐观,但实际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跟随垃圾分类推广大使走进城中村看到许多新见闻,一些城中村的垃圾分类通过党建引领、上门服务等实实在在的举措,不仅让居民动起来了,更把村内餐饮门店的垃圾收起来了。

每家餐饮店发餐厨桶

环卫企业定时上门收

进入宝安区新桥街道上寮旧村随处可见,餐饮店门前摆放着清一色的绿色垃圾桶,打开一看,垃圾桶中装了鸡蛋壳、菜叶菜渣等餐厨垃圾。

“街道给城中村内每家小餐饮店配发了一个60升的餐厨垃圾桶。”新桥街道城管办垃圾分类负责人刘跃升表示,与商品房物业小区不同,城中村多数居民不在家做饭,一日三餐都在村内小餐厅解决,做好城中村的垃圾分类就要把餐饮店的垃圾一起管起来。

不同餐饮店经营时间差别大,如何做到准确分类、统一清运?垃圾清运公司的项目总经理王祥介绍,每天分三次上门收运商户的垃圾,每天早上6点收前晚夜宵档产生的垃圾,下午4点和晚上10点收当天产生的垃圾。“我们给商户派桶的时候就会宣传讲解怎么分类,这个桶要装什么垃圾,同时了解什么时候来收比较好。

记者看到,一辆宽度仅80公分、载有两个垃圾桶的小型餐厨垃圾收运车驶入巷道,司机挨家挨户将餐厨垃圾桶中的垃圾倒入车辆上的大桶中。虽然城中村的巷道很窄,但这辆清运车行驶自如。根据城中村道路的特点,清运公司设计了2桶、4桶运输车、平板车等,把垃圾从背街小巷收运出来。

据了解,全街道投入了54名专职人员和50台餐厨垃圾收运专用车,上门收集辖区3152家沿街小型餐饮门店的餐厨垃圾,现扩充到上门收全部生活垃圾。随着餐厨桶越发越多,该街道沿街小型餐饮店餐厨垃圾的收运量一直在增加,从4月份的每天10多吨增加到9月底时的每天45吨,门店餐厨垃圾的分类准确率提升至现在的九成以上。

科学布置分类桶点

厨余和餐厨合并收

新围社区是南山区率先探索垃圾分类的城中村。社区内,标识清晰、类别齐全的垃圾分类桶点分布在出入口、广场、餐饮店旁,租户办理视频门禁卡时就要领垃圾分类指引。

曾经,村里的垃圾桶是一个矛盾源。新围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郭子乐回忆,社区共有175栋楼,居住了近万人,以前基本每两栋楼间放1个垃圾桶,因为脏乱差,谁也不愿意垃圾桶靠近自己家。去年7月,撤除了原来巷道中85个零散无序的垃圾桶点,重新规划17个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并加强精细管理,每两个投放点有一个清洁工管理。

与其他地方不同,新围社区内的厨余垃圾桶全天候摆放,居民和各门店自行前来投放点扔家庭厨余、餐厨垃圾,两类垃圾合并收集、共同处理。郭子乐表示,社区内有大量的餐厅、水果、蔬菜门店,不同时间段都有垃圾投放需求,社区增加收运频次,只要垃圾桶快满了就要清运,做到垃圾不满溢、不乱堆放,全天候管起来,满足投放需求。

集中分类点为居民和各种门店的垃圾分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村内一家快餐店对门就是一个投放点,老板娘冯女士笑呵呵地说,“刚开始设置在店门口有那么一些担心,但现在每天清洗几遍,不像以前那么大味道,很方便,我很满意。”

新围社区建立了党建引领垃圾分类的机制,改变以往服务外包的做法,由社区党委来抓垃圾分类,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目前,该社区餐饮、果蔬门店垃圾分类参与率达100%,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70%。

垃圾分类推广大使话你知

因地制宜做出城中村垃圾分类特色

“城中村比较杂乱,小店小铺多,但这两个村能因地制宜,抓住要点开展行动,尤其对餐厨垃圾的处理,减少了面源污染。”深圳市垃圾分类推广大使杨勤现场走访后表示,这些做法值得很好地总结与推广。

另一名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刘金利认为,新围社区把垃圾分类夯实到社区基层管理层面,随时都能投厨余垃圾,做到应收尽收,体现服务精神。城中村垃圾分类是下一步的重点,两个城中村是很好的样板。

杨勤——深圳市人大代表,深圳市文明市民(道德模范)。长期关注垃圾分类,多次参与快递业使用绿色可重复包装等垃圾分类与减量系列活动,推动相关公共政策出台。

刘金利——中国垃圾分类工程师培训讲师、深圳市文明市民道德模范、深圳市第十一届关爱行动十佳个人。

[编辑:施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