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2020-12-08 10:1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 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人工智能朗读:

B城市治理现代化呼唤全周期管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打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响亮口号,鼓舞人心。然而,要把城市建设好着实不易,城市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理念、制度、资源、机制、方法的关系集合,任何一个领域或一个要素发生缺失、出现短板,都会影响整个城市制度体系运转之效能,因此必须实施全周期管理来系统诊断和应对各种公共问题。对深圳来说,对“全周期管理”的呼唤更加强烈。

一是时空压缩的城市发展历史。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种时空压缩的城市发展方式,一方面体现了深圳的巨大发展成就,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不同社会形态中的问题在深圳共域出现。尽管深圳利用后发优势,已经减少和规避了很多问题,但这种超强度的时空压缩会对人们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交往方式,以及城市的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等造成巨大冲击,不免让人应接不暇,感慨一切变化得太快了。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让深圳的“城中村”问题,异常突出,这些城中村不是在城市的边缘,而是在城市的中心,村民蜂拥建起的“握手楼”虽然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居住空间,但也诱发了诸多治安事件,留下了大量质量和安全隐患。由于牵涉到巨大的利益博弈,使得深圳城市拆迁改造升级,困难重重。因此,深圳城市治理特别需要以全周期管理理念为指导,把深圳城市治理放到整个中国和世界城市治理的历史大格局中予以考虑,明晰深圳城市发展的时空坐标,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以应对和解决共域出现的问题。

二是超大规模的城市发展现状。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将我国城市按照人口规模划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其中超大城市是指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达到1343.88万人,全市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人,并且是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每年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而土地面积,北京16410.54平方公里,上海6340.5平方公里,广州7434.4平方公里,深圳则只有1997.47平方公里,是四者中面积最小的城市,因此,深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极为突出。此外,尽管深圳每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投入都大幅度增加,但基本公共服务的缺口仍然较大,医疗资源总量不足,每千人医疗床位数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基础教育承载力不足,从幼儿园到高中,学位紧张贯穿始终。值得一提的,虽然不少专业人才不断涌入,但人口年龄偏低、低学历占比高等问题仍然非常凸显,人口结构尚难以支撑深圳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并引领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破解超大城市治理的难点、痛点,要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从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运用更多手段寻找解决之道,才能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三是先行示范区的城市发展定位。从落后的边陲小镇到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中央对深圳的发展给予厚望,确定深圳战略定位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希望深圳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在此背景下,深圳已不能再是普通的试验,摸着石头过河,而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城市发展经验和模式,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40年来,深圳从世界城市的边缘走向中心,从追赶者、模仿者转变为引领者、创造者,深圳城市发展在很多方面已进入开拓创新的“无人区”,将鲜有城市再为深圳进行“一次试错”,因此,风险和挑战将更为严峻,必须全盘考虑、行稳致远,而与之相适应的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广泛和多样,必须统筹兼顾、综合平衡,这些都要求深圳更加重视全周期管理。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