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光闪耀,广深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双子城”
2021-01-07 07:5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创新之光闪耀,广深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双子城”

人工智能朗读:

广州地铁交通施工现场。

原标题:加快软硬联通,强化核心引擎,推进区域协同

创新之光闪耀,广深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双子城”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月7日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吴德群 李竹 杨少昆)2020年12月18日,《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重磅发布,其中“创新”在建议中出现80次,成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高频词之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广东旗帜鲜明地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现代化经济体系、改革开放高地、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同时深入推进“双区”建设,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放大辐射带动和示范效应,奋力引领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双城联动创新让科技之花绽放

“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庆祝大会上总结的特区改革开放宝贵经验之一,让科技工作者倍感振奋。

记者日前走进广州市政府大楼进行专访,广州市科技局交流合作处处长蔡强告诉记者,广深两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将完善联动发展机制,全面深化战略协同、战略合作,以深化广深双城联动强化核心引擎功能,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重大发展平台拓展粤港澳协同发展空间。

“广深联动在助力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也将发挥积极作用。”蔡强说,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依托南方科技大学建设深圳分部,2019年已签订了深圳分部建设合作协议。深圳分部的建设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联合深圳4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海洋学科优势力量,聚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洋科学研究队伍,重点打造广州海洋实验室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国际品牌。目前,深圳分部各学科带头人已到岗,海洋地球物理实验室、海洋地球古菌组学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三个特色实验室率先启动建设,相关科研设备于2020年底前到位并投入使用。

image.png

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外景。

科技为媒,一年来双城联动频频:

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019年8月广东省第三批省实验室建设启动,其中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将结合优势产业及创新资源分布,按“两点布局”模式由广州和深圳联合共建。

鼓励在穗高校和科研院所集合优势资源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目前在建的联合实验室,有2家为广州和深圳共建,分别为粤港澳离散制造智能化联合实验室、粤港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

组织联合研发与课题申报。深圳鹏城实验室携手广州企业和科研院所已申报国家、省级科研项目8个,项目总金额约1.5亿元。广深还共同参与了由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新一轮广东省与国家基金委联合设立的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粤联基金),为科技创新项目孵化赋能。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活跃技术交易市场。广深两地在技术攻关和成果开发及转移转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提升。仅2019年在广州登记的广深技术合同就有968份、成交额138.15亿元、技术交易额116.45亿元。

法治护航科技创新几何级增长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广东省委“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目标任务建议,勾勒了大湾区发展的蓝图,并进一步强化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比翼双飞,法治护航。2020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经验,得到广州的肯定。前不久,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一行到深圳调研,就科技创新立法等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并实地调研了深圳利亚德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大浪时尚小镇,了解深圳科技创新企业发展、服装产业发展等情况。

image.png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龙穴岛总装试验基地模型。

目前,广深两市聚焦新发展阶段广东总定位总目标,全力打造区域人大紧密合作新样本,包括强化立法协作,在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大数据、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等新兴领域加强立法探索,大力开展两市立法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协作,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民主法治建设新高地。

把深圳科技创新立法等先进经验转化为广深务实管用的举措,两市共同签署《广州市深圳市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制度化推进广深科技创新合作,谋划推动首批27个重点合作项目。目前,科技创新领域的两个项目已基本完成。在推进仪器共享和服务共享方面,广州市科技局已梳理完成广州可对外共享的服务仪器设备清单,两市仪器设备均可通过省厅统一服务平台对公众开展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在完善科技评审专家共享机制方面,广州已与深圳就共享专家基本信息达成一致,向深圳推荐了首批55名入库科技专家。广州还支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南沙科学城做好高端谋划,加快布局引进一批顶尖科技资源,按照全省产业布局规划,努力推动广州南沙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两地往来更为紧密。广州莱恩医药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筹建了“粤港澳大湾区mRNA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评价一站式关键技术平台”,与深圳普瑞金合作共建了“广东省细胞与基因治疗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深圳普瑞金、香港科技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澳门科技大学澳门药物及健康应用研究院联合共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评价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广州国际生物岛与深圳国际生物谷在研发、检测和通关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广州金域医学与深圳龙岗区卫计局开展检验与病理协作战略合作;广州国机智能与深圳供电局联合开展通用型户内巡视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和推广;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开展粤港、粤澳联合创新资助项目合作等。

“随着合作成果呈现几何级增长,科技之花将在‘双子城’竞相绽放”蔡强表示。

科技+金融提升创新环境营商环境

2020年是中国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收官之年,在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发布《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4位,是跻身综合排名前30位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其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这也是该组织首次将广州并入深圳-香港创新集群,显示对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创新布局、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的成效认可,也显示出我国区域创新集群活力迸发和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深圳金融业发展成果累累。在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内地省市金融竞争力排行榜》上,深圳在中国内地城市金融竞争力50强中名列第三,在副省级及计划单列城市金融竞争力榜单中排名第一。此外,深圳在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中排名第六,位居国内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金融科技巨头如平安壹账通、平安科技、腾讯金融科技等为代表,携手内地与香港、广州共建金融科技生态链,推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上下游产业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成长壮大。

腾讯与广州市金融局共同成立了金融联合实验室,深化监管产品的研发,预警金融风险的同时也提高对持牌金融企业科技监管的水平,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融入到监管科技中来,同时在金融科技创新上持续投入,共同提升两地和全省金融科技的应用水平。此外,腾讯持续输出金融科技能力,以多种服务方式覆盖银行、保险、证券、监管机构等细分领域,与由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人寿、泰康保险、华泰证券、中投证券等不同金融机构组成的“云上金融新生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伴随着2020年中国跻身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环境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目标任务建议,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广深两市提出,在科技+金融创新合作方面,将进一步发挥风投创投领域的力量为产业发展赋能:充分发挥广州科技企业众多且估值低的“价值洼地”优势和深圳风投创投机构集聚优势,依托南方创投网及其投资联盟,合作构建多元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建立两地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信息对接机制,促进广深两地在风投创投领域融合发展。

深圳在“十四五”期间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包括《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与金融业有关的10项改革措施,中央四部委《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中深圳专项行动方案的50条措施和85项具体工作,突出金融创新核心功能,加快深圳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续金融中心,携手广州不断提高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继续为全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探路。

image.png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广深共建科技创新走廊 优势明显亮点诸多

“提高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水平”。在刚刚出炉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这项工作被写入“建议”中,并强调“通过强化区域协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粤港澳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领域合作,强化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实现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广州市科技局交流合作处处长蔡强告诉记者,广州与深圳在科技创新方面各有所长。广州院所、高校集聚,创新资源丰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较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优势非常明显。两市应发挥比较优势,着力推进高质量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两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广深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不是一日之功。广州紧紧抓住“双区驱动”“双城联动、比翼双飞”重大机遇,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发展规律,与深圳展开全面务实合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从而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记者从广州市科技局了解到,目前,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广州段)的三年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其中广深合作共建的内容包括:

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市将加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创新载体的对接合作。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共建鹏城国家实验室及琶洲实验室基地。

开放共享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两市将建立健全开放型的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推动广深两地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智力资源(专家库)、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和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提高重大科技资源平台利用效率。先期建立服务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共享的机制。

推动创新平台合作。两市将鼓励两地高校、科研机构与大型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共享创新平台。依托广深两地高校和重大创新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拓宽人才成长路径。积极搭建各类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等各项人才交流活动,强化两地人才政策对接,促进科技人才跨区域交流。

共促科技成果转化。两市将促进两地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深化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技术转让、科技服务等领域合作,建立两地科技企业项目与创投机构信息对接共享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成果交易对接活动,搭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有效对接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推动成果跨地区转化应用。

“轨道上的大湾区”拉动广深港澳科创走廊产业集群

“面向2035,深圳将形成多向贯通的对外铁路通道格局,构建以轨道、城际和高快速路网为‘骨架’的1小时生产生活圈,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核心区实现半小时直达。”研读深圳2035年城市和交通规划蓝图,以“轨道上的大湾区”拉动广深港科创走廊产业集群发展的宏伟愿景,让人心潮澎湃。

立足“双区”使命任务,高标准编制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将从市域和区域两个层面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方面,深圳主动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加快打造以深圳为核心的都市圈,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周边城市的衔接,促进产业协同、设施对接和空间一体化发展,强化区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建设。

这一规划,在广东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也得到体现:将以高水平软硬联通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大力实施“湾区通”工程,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人员、货物等各类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专项规划,高水平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协同港澳增强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国际影响力,提升现代航运服务水平。推动“双区”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和大湾区交通圈的重大轨道交通项目,深大城际、深惠城际、深汕高铁、穗莞深城际等今年纷纷公布规划,或建设提速,取得重要进展。广东省自然资源厅还将深茂铁路、赣深铁路、深-深汕铁路、穗莞深城际铁路列入“双百行动”,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全面保障相关的地、林、海、矿、砂等自然资源要素需求,确保项目快上马、快开工,取得重要进展。

规划引领,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多个重要节点,将被“轨道上的大湾区”推动要素涌流,活力迸发。目前,各重点片区的规划已经跃然而出,正加速落地。

走廊的广州段,2022年将形成“双区示范、两廊驱动、四核协同、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相关区,将依托广深港高铁、穗深城际、跨珠江口通道、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广深铁路等战略通道,打造科技创新要素流动走廊。加强与深圳、东莞、惠州、香港等城市在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创新网络、城市功能、公共服务等方面融合发展,形成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加强南沙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对接合作,推动南沙科学城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联动协同发展。

走廊的深圳段,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正以国际视野和世界领先标准,聚焦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打造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先导区、引领湾区的深港合作示范区。

光明科学城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创新载体,自国家部委2020年3月发文以来,不断优生态、厚基础、聚人才、活市场、促开放,成功开新局。2020年6月,作为深圳年度最重大的城市发展规划项目之一,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复通过的《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光明科学城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构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一主两副”的科学装置集聚区空间布局,打造竞争力影响力卓越的世界一流科学城。2020年12月初,光明科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最终成果,历时一年半,在美、德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设计机构的激烈角逐和亮点整合后落地,清凉城市、科学环廊、科学方舟和idea科学创想交流空间等先锋规划理念将在光明科学城创新实施。此外,光明城综合交通枢纽概念设计及主体建筑设计方案国际竞赛获胜方案也正式公布。目前,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的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平台两个大科学装置已全面封顶;启动区配套建筑的综合研究院已完成主体建筑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去年8月公布了深圳园区皇岗口岸片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标方案,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计算机芯片”,打造了充满现代、动感、充满活力的科学园区空间。而在去年6月,皇岗新口岸已启动原址重建,未来将成为串联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枢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编辑: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