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老区变特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求索、示范之路。
走过“全面履职提升年”,深汕合作区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新城规划相继斩获国际国内规划大奖,中心区建设如火如荼;区内首所按深圳标准建设的学校正式开学,首座按三级综合医院甲等目标建设的医院正式开工;首座地标性城市建筑东部新时代大厦内五星级酒店正在抓紧装修,设计248米高的新地标——深投控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将刷新新城天际线……
风起深汕湾,搏浪正当时。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从规划引领到交通设施,从产业布局到民生福祉,正全面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高地、诗意栖居的“田园城市”、深圳都市圈副中心。
交通一体化:
加快打造与深圳“半小时生活圈”
用无人机航拍小漠国际物流港,它像一把钥匙插在深汕合作区南部海岸线上,打开的是一条通向世界的黄金航道。
城以港兴、港为城用。作为全区“港区城一体化”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重要项目,小漠国际物流港是深汕合作区交通枢纽配套设施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港口项目一期吞吐能力450万吨/年,远景吞吐量达7500万吨/年,承载着‘再造一个盐田港’的目标。”广东盐田港深汕港口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治务告诉记者。
新城崛起,交通先行。深汕合作区发力打造“三港四站”“四铁五高”“五横六纵”内外骨架路网交通体系。区内116条(段)规划道路同步规划、分步实施,总长约270公里。其中,已建成通车道路28条(段),总长约75公里;正在建设道路38条,总长约105公里。
连接深汕合作区与深圳的交通大动脉不断取得新进展:深汕第二高速公路已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列入2021年-2025年开工建设计划;继深汕高铁站设计方案完成“五选三”之后,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铁路近期也正式开工,建成通车后,深汕合作区至深圳西丽站的时间将缩至30分钟以内,通勤能力大幅提升。“在深圳喝个早茶,回深汕合作区开晨会,一点不耽误。”深汕合作区的小伙伴们对未来的生活又有了新的憧憬。
产业一体化:
孕育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深汕合作区的政务环境、营商政策与深圳一样,‘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的发展模式,跟我们企业的发展战略也特别契合。”深圳珑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汪涛说,公司高管们曾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考察,也有城市主动上门开出很优厚的招商条件,但公司最终笃定选择了深汕合作区。有意思的是,珑璟光电迁来深汕合作区,是由另一家深企的牵线搭桥,这家企业名为显控科技,2019年迁来深汕合作区后发展迅速,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力荐下,珑璟光电的高管遂组团来实地考察。
珑璟光电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AR(增强现实)近眼显示光学模组。去年下半年仅4个多月的时间,实现产值较上年度增加近10倍。“除了研发和销售队伍留在深圳,管理层、工人全来了深汕合作区,去年接的订单现在还没有生产完,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增加生产线扩产,今年产值预计可以再增长两倍,下一步将谋划自建产业园。”汪涛这番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口耳相传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创业者选择来到深汕合作区大展拳脚。深企更是春江水暖鸭先知,纷纷抢滩布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深汕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96个、其中来自深圳的就有88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3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千亿元。
深汕合作区产业布局坚持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重大项目、规模集聚项目“三个优先”,积极配合深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做好深圳产业补链、强链、延链、稳链工作,聚焦发展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科技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具有深汕特色的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民生一体化:
在“望鹏”中树立民生幸福标杆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从病有所医到病有良医、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深汕合作区矢志对标深圳、推进民生事业跨越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师资力量强大,教学理念先进,硬件软件双一流。”深汕合作区发展改革和财政局副局长游鹏飞告诉记者,他去年从四川内江调来深汕合作区工作,当初最大的顾虑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得知深圳名校出身的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9月1日开学,校长和教学骨干都是从深圳本部过来的,他就放宽了心。这所学校面向全国新招的老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82.6%,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占比56.5%,上岗前还在本部跟岗学习过。
这只是深汕合作区引进深圳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的一小步。为实现学有优教,深汕合作区在各组团都布局引进国内外名校。比如,东部组团已引进深圳百合外国语学校,中心组团规划建设深汕高级中学和深汕合作区高中园,北部组团规划国际科教走廊,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构建从基础教育、特色教育、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昔日的教育洼地正向教育强区迈进。
病有良医方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2019年就已开始运营。目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在深汕合作区形成了“一院三址”的发展格局。其中,刚刚开工建设的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规划床位800张,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并将以甲等为建设目标,打造粤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医学中心。
“我现在的宿舍在创业村,拎包入住,听说今年要搬进区首个人才住房小区——深耕村,各方面居住条件会更好。”去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的苏畅说,班里有三分之一的大学同学毕业来了深圳工作,相比之下大家现在都很羡慕她来了深汕合作区从教,这里既重视教育,又能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等条件。
筑巢引凤,宜业宜居。深汕合作区出台了“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创业村、开元大厦的人才住房已投入使用,深耕村、深颐村、深乐村、海逸村4个大型上万套的人才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近3年内,深汕合作区规划建设8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赁房。到2035年,全区将建设住房约40万套,可以满足100多万人口的居住需求。
时刻望鹏,筑梦新城。深汕人正以梦为马,在一张白纸上奋笔续写新的“春天的故事”。
文/深圳特区报记者石义胜林捷兴 图/张贵
来源:《深圳特区报》1月25日A1版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