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行思 | 关于“批评教育”的一些想法

行思 | 关于“批评教育”的一些想法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过度谦虚“与“低自尊”

在海外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一篇主题是“批评教育”的报道,好奇心令我又搜索了关于“打击式教育”的文章。这些文章中,有一对母女让我印象颇深。瘦瘦小小、脸色苍白的小女孩努力在观众面前对妈妈喊出自己的诉求,希望她看到更多自己的优点,而妈妈板着脸对孩子说:“如果我夸你,你会有点飘。”这件事情让我内心许久不能平静。站在这位妈妈的角度,我能理解她教育的一片苦心,毕竟身为父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与孩子间的尺度需要一辈子去衡量、去摸索。而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我也能理解孩子那自卑和倾诉不被接受的心寒瞬间。看着那小女孩在人群前无地自容地低头落泪,让我这个成年人也感到心碎。

读研究生时,需要跟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我们当时研究的课题是精神分析学家温尼·考特。温尼·考特提出了“好妈妈”的概念。他说,好妈妈不是什么都做到十全十美,没有完美的妈妈。妈妈对孩子倾注的精力应该是50%。如果说妈妈的评价形成了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那么妈妈就不应该只是单纯地表扬或者批评,而应秉持中立的态度,该批评时批评,该表扬的时候也不要吝啬。这样的理论说起来非常简单,而做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大部分人成为一个妈妈时是不具备心理学知识的,想要将“好妈妈”的概念实施,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与方式。

一个孩子受到的教育会形成他对这个社会和自己的认识。教育最早由父母开始,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被孩子模仿。后期,孩子们会去学校上学,接受集体教育。在与社会磨合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渐渐变得成熟。而教育的力量是让孩子们变成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丰富的精神、美丽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能够让孩子意识到来自父母和学校的爱,是一种教育责任。

但恰恰有些家庭选择了“批评教育”这样的模式。例如,漂亮的孩子,一定要说他丑;聪明的孩子,偏要说他笨;有主见的孩子,偏要说他任性……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孩子们委屈地问家长为什么要这么说的时候,家长总会说:“为了不让你骄傲。”暂且不说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对是错,在我读书生涯中,看过太多优秀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会试图去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许多孩子的确是一路被批评大的。这种“过度谦虚“的自我认识,会让孩子一生中不断重新陷入“低自尊”的情况。当孩子们成了父母时,也会无意识地变成”批评教育“的后继者。

许多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小孩们相信一切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并且把这些评价变成自己的观念。有的人从童年到成年都徘徊于自卑、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等思考模式中,严重时还会导致精神类疾病。心理咨询师在寻找一个患者的病因时,常常会去分析他的童年,普遍发现这些孩子有幸福感低下、自我认识模糊、缺爱等问题。

这样的教育,想必初衷是为了让孩子们拥有一颗“谦虚”的心,并充满不畏挫折的韧劲。可是万事有个度,批评过头了,相反会让孩子觉得不被理解。希望更多家长能够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 梅雨佳 (毕业于洛桑高等音乐学院教育系)

编辑 | 吴淼鑫

新媒体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