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向公众咨询,本次规划释放了哪些重磅信息?
赶紧来看看
规划要点
1
2035年,珠三角地区人口从2018年的6301万人,2035年规划为84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0%。
2
以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个现代化都市圈。
3
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规划提出,上海-汕头-汕尾-深圳-广州(沪深广高速磁悬浮)、北京-韶关-广州-佛山-珠海-澳门(京港澳高速磁悬浮)的磁悬浮线路,还有阳江-珠海-深圳高铁(赣深客专西延线)、琼州海峡通道。
湛江-云浮-佛山-台山也规划了高快铁路(沿海-粤北线),对接阳江-珠海-深圳高铁。云浮-阳山-新丰-河源也规划了一条高快铁路(北部线)。
规划范围和期限
规划范围包括全省陆域面积17.97万平方公里(含岛屿面积0.81万公顷),以及海域面积6.47万平方公里(含东沙群岛及其海域)。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人口规模
引导人口合理布局,按照2035年全省常住人口规模1.3亿,年均增长约115万人,城镇化水平约80%的预测目标推进城镇化发展。
其中珠三角地区人口从2018年的6301万人,2035年规划为844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0%。
相信你们已经迫不及待想知道大湾区新的增长极究竟在哪里?
深圳又有哪些利好?
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
构建五个现代化都市圈
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强化广深“双城”联动的核心引擎功能,促进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支撑形成组团式、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以超大特大城市以及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建设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等5个现代化都市圈。以都市圈为主体形态推动强核筑带、带动北部融湾,促进城际空间功能协同一体。
构建“东联海西经济区、西接北部湾城镇群、北通长江中游城市群、南衔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区域协调策略和空间安排,推动构建深度融合、协同共享的区域发展大格局。
构建“12312”交通圈
率先建设磁悬浮深圳-广州段并设香蜜湖站
围绕构建“一核一带一区”(一核一带一区分别为: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区域发展格局,规划提出,上海-汕头-汕尾-深圳-广州、北京-韶关-广州-佛山-珠海-澳门的磁悬浮线路,还有阳江-珠海-深圳高铁(赣深客专西延线)、琼州海峡通道。
湛江-云浮-佛山-台山也规划了高快铁路(沿海-粤北线),对接阳江-珠海-深圳高铁。云浮-阳山-新丰-河源也规划了一条高快铁路(北部线)
六大重要廊道:
广州、深圳、香港、澳门这四个城市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中的主核心。而汕头、汕尾、佛山、珠海等城市是规划磁浮线路的必经城市。
其中,上海-汕头-汕尾-深圳-广州磁悬浮,预计会率先建设深圳-广州段,预计将设置三个站点:香蜜湖、东莞蛤地、广州东站。
粤港澳大湾区、汕潮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内部,1小时交通圈;粤港澳大湾区至粤东西北地区,2小时交通圈。
构建“一核两极多点”
一核:强化珠三角核心引领带动作用。
推动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推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携手港澳共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
两极: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培育汕潮揭都市圈和湛茂都市圈,推动港产城有效衔接、联动协同,把东西两翼地区打造成为全省新的增长极,与珠三角沿海地区共同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
多支点:建设若干个重要发展支点。
增强汕尾、阳江的战略支点功能,打造珠三角产业转移承载地、产业链延伸区和产业集群配套基地;增强韶关、清远、云浮、河源、梅州等北部生态发展区地级市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
筑造开放活力的海洋空间
建设根据活力、魅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力争到2035年形成2-3个万亿级、3-4个5000亿级的海洋产业集群,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珠三角港口岸为核心、粤东和粤西港口岸群为两翼,引导港口集群化发展,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门户。
构建世界先进制造业高地
优化“一核一带一区”产业空间布局:
珠三角核心区:突出创新驱动、示范带动,优化形成“走廊+集群+平台”的网络化产业空间布局;
沿海经济带:突出陆海统筹、港产联动,重点保障临海、临港产业集群和重大产业项目空间需求;
北部生态发展区:突出生态优先、适度集聚,“据点式”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工业园。
来源:深圳城市更新旧改
内容整理自: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州楼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