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文博会
阅读往期精彩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经历疫情捶打后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崭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政府与社会各界代表齐聚一堂,为祖国发展进言献策。
在文化和旅游领域,也涌现出一系列新变化与新观点。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走近两会,盘点今年两会上的文旅新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为文化产业划出哪些重点?
在两会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中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其中,就文化领域提到以下五点:
1、一年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做了七个方面工作,在“加强依法行政和社会建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中,提到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
2、“十三五”,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发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3、“十四五”,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4、今年,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拓展需求,促进消费与投资有效结合,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稳定和扩大消费;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运用好 “互联网+”,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稳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以促进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5、今年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精心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与前两年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今年的表述中的提法在内容、排序上有了些许变化。
表述变化 |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
由“丰富”改为“更好满足” |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
增加“文学艺术”、“档案”;将“哲学社会科学”置于“新闻出版...”后;将“发展”改为“繁荣” |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 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 |
增加“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相关表述 | 无表述;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和管理,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
增加“推进城乡公共文化...”相关表述 | 无表述 |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
将“深入实施”改为“创新实施” | 无表述;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
将“倡导”改为“完善”;将“全民健身”细化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倡导全民健身 |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
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1.“十四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领域将更加注重供给侧的科学化与精准化,着力提高文化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要以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而是要在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领域提质增效,真正实现“更好满足”;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以“深入”为基础持续“创新”,不仅要提高覆盖率,还要增强惠民工程的满意度。
2.“十四五”期间,文化产业将在部分细分领域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前面冠上“繁荣”,恰恰说明了上一阶段中文化领域已取得了瞩目的发展成果;而从“倡导”到“完善”的变化,也证明了在全民健身建设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将进一步出台更加细致完善的具体举措。在互联网领域内容建设的基础上,将更加注重管理与引导。
3.“十四五”期间,乡村文化振兴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文化建设也将成为新型城市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代表委员们为文化产业如何进言献策?
除了政府工作报告,每年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提案也都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今年,不少代表委员们在文化领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见解,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民的热议。
助力乡村振兴 文化产业大有可为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农民作家马慧娟提出,乡村振兴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应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以文化引领乡村民众,使其生活更加积极向上。
目前乡村发展最大的桎梏是缺乏人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缩小了城乡差距,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应达到全域旅游的规模,才能更加有看点。“‘千村一貌’是没有吸引力的。各个乡村应发挥各自的特色优势产业,并将其结合到一块,以形成优质旅游资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金不换提出将脱贫攻坚成果顺利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
要让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现在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不断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全面,但是乡村缺乏人气和文化气息。我到农村去,有的老乡说年过得鸦雀无声,没有朝气,想看个戏也看不上。建议政府加大支持力度,鼓励获奖曲目下到基层,让老百姓看到艺术家的精彩表演,不要辜负老百姓对我们的期望。要让大戏进景区,充分利用好乡村戏曲队伍,大力发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河南戏曲,满足大家精神方面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建议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培养,具体在乡村手工艺产业方面,可在有条件地区建立“农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搭建“产学研”协作平台,集合创意研发、培训和交流三项职能,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提升传统手工艺产业内涵。要加强手艺人培训,鼓励公益机构、慈善机构办学助教,开展职业培训,培养农村传统技艺人才,并举办主题展览,帮助产品直销;有关手艺技法传承、与当代生活结合的展览等可纳入公益纪录片、公益宣传等视野,全面动员吸收社会力量来发展乡村特色手工艺,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实现文化致富。
聚焦文化科技,深入发展数字文旅
作为活跃在互联网产业一线的委员,今年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仍延续过去4年的关注方向,围绕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和重点民生建言献策。
近年来,数字文旅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驱动经济内循环的重要动能。基于此,丁磊提出:
搭建数字文旅合作服务平台,拓宽智慧文旅全产业链条,深化科技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点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政企机构数据共享开放,打造一批“沉浸式旅游”范本项目,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政府提供专项补助等多举措刺激消费,把数字文旅打造为疫后内循环新增长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就以数字化方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建议。他认为,国家应以技术实现文旅产业数字化,鼓励数智文旅科技应用,建议推广电子票证,实现无接触消费,并推动建立“人、证、票、健康码”四证合一的实名制观演行业机制。
主管部门应充分鼓励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学技术在演出行业各个环节上的应用,并在其数字基础设施升级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及财政支持,推动行业整体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推广电子票证,实现无接触消费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影视娱乐再谈“饭圈文化”,劣迹艺人惩戒分级又上议程
去年两会期间提出“整治饭圈文化的不良风气”的全国人大代表宋文新今年再谈“饭圈文化”,提出要引导未成年人“偶像观”的养成,希望能为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饭圈”这个在近两年来反复提及的概念再一次上升到议案的层面上引发讨论。
曾连续两年提出了对劣迹艺人惩治管理方面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编剧赵冬苓,再次在两会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艺人享受了作为明星、偶像的“红利”,理所当然应对自己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出了问题,艺人应该承担后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他们的惩戒应做到有章可循。比如,受其牵连的作品及背后资本的风险应在可控范围内,受他们影响的作品是否可以进行索赔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
结语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国两会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谋篇布局,为整个文化领域指明了方向。
来源 | 文化产业新闻 作者:金小碗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图片中的小程序码
或点此进入“文博会+”
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