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某些奶茶里塞的配料,我愿意称之为粥。”
近期,某博主关于奶茶配料的评论引发网友热议。
“饿的时候奶茶完全能当饭吃,而且能吃的很饱。”
也有网友发出了“灵魂拷问”:
奶茶里放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是喝奶茶还是喝粥?
“料多”成各奶茶店主要卖点
现在的奶茶真如网友所言,“粥化”了吗?记者实探了3家位于深圳的奶茶店铺,查看各店的小料菜单。经统计,各家店铺供消费者选购的小料数量都在10种以上,珍珠、红豆、芋圆、椰果是每家奶茶店菜单上的“常客”。
当问及顾客对小料的喜好程度时,某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一般到店购买奶茶的顾客很少要求额外添加小料,而大多数通过外卖下单奶茶的顾客,通常会因为“凑起送费”“凑满减优惠”而多点小料。“店内的主打产品一般都会自带很多种小料,就算你不加小料,饮品内的小料应该也是很够吃的。”该店员介绍到。
随即,记者在某家打着“半杯都是料”口号的奶茶店,下单了一份该店招牌的烧仙草奶茶。
店员调制奶茶时记者看到,该奶茶店的小料台有15种不同种类的小料供店员调配,而店员在打料时也毫不抠搜, 几勺下去半杯小料装的满满当当,擅长“手抖”的食堂大妈看了直呼外行。
没几分钟记者下单的奶茶便制作完成。拿在手中,饮品内的小料肉眼可见,接近半杯。
打开手机上的某外卖软件,记者随机点开了4家不同品牌的奶茶选购页,查看其奶茶加料区。可以看到店铺B提供了14种各式小料供顾客选购,种类最少的店铺C、D也有9种不同小料可选。
而各大奶茶品牌的热销外卖饮品,也打着“料足”的招牌。奶盖、奥利奥碎、蛋糕酱、麻薯、糯米……无需额外加料,饮品自带的小料已占据杯内的“半壁江山”,小料的丰富程度成为了各商家竞争的对象。
“奶茶加料”的“前世今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奶茶不满足于“奶+茶”,开始在配料方面“军备竞赛”?经过一番“网上冲浪”,记者了解到,“奶茶加料”的现象最早风靡于19世纪80年代的台湾,台中泡沫红茶店“春水堂”店主刘汉介和台南“翰林茶馆”店主涂宗和都自称是“珍珠奶茶”的创始人,但这两家店皆未申请有关专利权或商标权。随着各种加盟商业模式和自动封口机的出现,不限于店内饮用,可轻松打包带走的珍珠奶茶迅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在珍珠奶茶火遍中国大江南北之际,2011年台湾地区发生的“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震惊全国。奶茶中的珍珠通常由木薯淀粉制成,其软粘Q弹的口感受到食客追捧。2011年,部分台湾黑心产商为节约珍珠制作成本并维持其口感,在原料中添加剧毒的工业塑化剂(非食品添加剂),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该事件发生后,许多消费者对奶茶中的珍珠说“不”,至今许多人对珍珠小料仍持有抵触情绪。
“珍珠”人人喊打时,其他小料悄然崛起。为了保持奶茶的口感,各大奶茶店商开始用椰果、红豆等小料替代珍珠,在得到市场的良好反馈后,奶茶中的小料也在各家奶茶店的竞争中“推陈出新”。从沉在杯底的燕麦、麻薯、豆花、芋泥,到浮在杯面上的奶盖、奶油、冰淇淋,甚至有店家往产品中添加草药打出“养生”旗号......奶茶在杯中“上下受敌”,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逐渐“粥化”。
(某品牌推出的“草药养生饮品”)
据某奶茶店长介绍,在奶茶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小料成为吸引顾客眼球的“杀手锏”。
“奶茶就是牛乳加茶,单论品质无非是使用更好的茶和牛乳制作,无法轻易和其他店家拉开差距,所以现在各大店家都在小料中下功夫,大型奶茶店甚至会请专业的分析师,根据今年的爆款产品来预测明年可能会爆款的小料,以提前研究配方抢占市场。小料也有助于店家盈利,一杯小料丰富的奶茶售价往往约等于2至3杯纯奶茶的价格,消费者乐于买单,我们也得到了更好的销售数据,所以‘粥化奶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该店长说到。
“粥化奶茶”引网友热议
▼在网上,有网友晒出了自己购买的“奶茶粥”:小料数量多到“一杯装不下,小碗来帮忙”。
▼一杯奶茶加入了珍珠、芋圆、红豆、麻薯、奶盖、黄豆粉,稠的像一碗浓粥。
▼有网友晒出装小料装的满满当当的“奶茶八宝粥”。
▼也有网友晒出“层次分明”的芋泥珍珠奶茶。
面对“粥化奶茶”的现象
网友们观点不一,纷纷表达了自己看法
▼
赞同:买奶茶就是为了喝小料
有网友表示自己“无料不欢”,对此现象表示认同。“如果不是为了加料,我自己就可以泡奶茶喝,干嘛还要去买呢?”“加料奶茶已经成为我忙碌生活中的代餐了,又快乐又顶饱。”
反对:讨厌奶茶加料,影响身体健康
有网友喜欢“原汁原味”的奶茶,对“粥化奶茶”表示反对。“特别不喜欢这一大堆东西。”“我超讨厌奶茶里的加料,每次都喝纯奶茶”
也有网友认为“粥化奶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么喝奶茶,不担心血糖血脂的吗?”“这玩意喝几年身体肯定喝坏了,高糖高热量,毫无营养。”
网友调侃:建议给奶茶配上筷子
部分网友化身“段子手”,对”粥化奶茶“进行调侃。“这样进化下去,人类的主食会变成奶茶吗?”“奶茶店(×),奶粥店(√)。”
对此现象,你又有什么看法?
是支持“无料不欢”,还是“原汁原味”?
内容来源: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
编写:李日成
校审:施翔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