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加料”的“前世今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奶茶不满足于“奶+茶”,开始在配料方面“军备竞赛”?经过一番“网上冲浪”,记者了解到,“奶茶加料”的现象最早风靡于19世纪80年代的台湾,台中泡沫红茶店“春水堂”店主刘汉介和台南“翰林茶馆”店主涂宗和都自称是“珍珠奶茶”的创始人,但这两家店皆未申请有关专利权或商标权。随着各种加盟商业模式和自动封口机的出现,不限于店内饮用,可轻松打包带走的珍珠奶茶迅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在珍珠奶茶火遍中国大江南北之际,2011年台湾地区发生的“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震惊全国。奶茶中的珍珠通常由木薯淀粉制成,其软粘Q弹的口感受到食客追捧。2011年,部分台湾黑心产商为节约珍珠制作成本并维持其口感,在原料中添加剧毒的工业塑化剂(非食品添加剂),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该事件发生后,许多消费者对奶茶中的珍珠说“不”,至今许多人对珍珠小料仍持有抵触情绪。
“珍珠”人人喊打时,其他小料悄然崛起。为了保持奶茶的口感,各大奶茶店商开始用椰果、红豆等小料替代珍珠,在得到市场的良好反馈后,奶茶中的小料也在各家奶茶店的竞争中“推陈出新”。从沉在杯底的燕麦、麻薯、豆花、芋泥,到浮在杯面上的奶盖、奶油、冰淇淋,甚至有店家往产品中添加草药打出“养生”旗号......奶茶在杯中“上下受敌”,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逐渐“粥化”。
(某品牌推出的“草药养生饮品”)
据某奶茶店长介绍,在奶茶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小料成为吸引顾客眼球的“杀手锏”。
“奶茶就是牛乳加茶,单论品质无非是使用更好的茶和牛乳制作,无法轻易和其他店家拉开差距,所以现在各大店家都在小料中下功夫,大型奶茶店甚至会请专业的分析师,根据今年的爆款产品来预测明年可能会爆款的小料,以提前研究配方抢占市场。小料也有助于店家盈利,一杯小料丰富的奶茶售价往往约等于2至3杯纯奶茶的价格,消费者乐于买单,我们也得到了更好的销售数据,所以‘粥化奶茶’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该店长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