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罗湿地公园里,一位环卫工人正在清理河面垃圾。
原标题:河水清澈见底可以徒手摸虾——宝安区洪桥头人讲述茅洲河“由污变清”的故事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2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震霖/文 杨浩翰/图)茅洲河中游洋涌河段,水面变阔,水流渐缓。
在洋涌河南岸,一片相对平缓的丘岗地带便是宝安区燕罗街道洪桥头社区。这里是茅洲河治理的核心河段之一,洋涌河新水闸,一座底泥处理厂、两座水质净化厂和一座二次净化水厂坐落于此。如今,洪桥头人还有了自己的“休闲胜地”——燕罗湿地公园,作为茅洲河水环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公园里白鹭翔集、水清岸绿,成为了深圳市民的“生态后花园”。
这些年,茅洲河“由污变清”,洪桥头人有很多故事想说。
(一)
洪桥头社区400多名社区原村民基本都姓洪。水,是洪头桥人的生命底色,在居民的记忆中,河水清澈见底可以徒手摸到鱼虾,岸边长满用来编织藤席的茅草,夏天则变成“扒龙舟”的舞台。
洪家人在此地生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就连“洪桥头村”的名字都与茅洲河紧密联系在一起。1938年,因宝太路(今天107国道的一段)途经此地,村口的洋涌河上架起了木桥,故得名“洪桥头村”。
曾经的茅洲河,河水弯弯从村前绕走而过,直到人民公社时期,才将河道“拉直”、拓宽。
年届六旬的洪永林记得,自己还是个少年时,每个月总有十几天的时间去河里捕捞鱼虾。凌晨4点,趁着潮水退去,他就背着渔网潜入河水,待到天亮时满载而归,每斤可售得3元,足够养活一家人。
“那片以前是甘蔗林,这里又种的咸水稻,大把的鱼虾抓不完……”洪永林带着记者在河边游走,感慨茅洲河数百年来对居民的“馈赠”。
得益于茅洲河咸淡水交汇处的特殊条件,洪桥头人吃饱饭从来都不是问题。以前,洪桥头村民户均20亩田,活多的干不过来,“外地人怕活太多,都不敢嫁到村里来,后来甚至要去对岸东莞请帮工”。
然而,随着工业化浪潮来袭,茅洲河变了颜色。母亲河开始与人们的生活疏离起来,“河道成了天然的垃圾堆,不仅是污水,死猪死鱼都往河里扔。”
河水变黑变臭的苦果很快影响到了周围的居民。“沿岸边的厂房物业,白送给人家都不要,更别说介绍优质企业进驻。”优质产业不敢来,进来的是高污染的低端产业,沿岸生态就此陷入了恶性循环。
洪永林记得,从1995年开始,“扒龙舟”就停止了。直到2018年,茅洲河治理初见成效,久违的龙舟赛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