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坐学霸,后排坐学渣?“排座江湖”的真相是啥?
2021-03-29 08:0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前排坐学霸,后排坐学渣?“排座江湖”的真相是啥?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29日讯 据新华社报道,每逢新学期开学,不少学校上演“排座江湖”,班主任都为重新排座位而烦恼。尽管老师再三强调,排座只看男女搭配、个子高低,但家长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座位焦虑”。

“前排坐学霸,后排坐学渣,挨着老师坐成绩就能好……”这些“座位焦虑”的背后,折射出家长对孩子成绩的过度焦虑。《中国青年报》曾针对1834名中小学家长做过问卷调查,其中,73.6%的受访家长为孩子的班级座位问题烦恼过。

“座位分布图”流传 “排座江湖”背后的真相是啥?

近段时间以来,一张网友恶搞的“座位分布图”在网上流传。

image.png

讲台两边是老师指定的位置,专门给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

正对讲台的是学霸区,是老师最喜欢的孩子;

学霸区两边是普通百姓,学习成绩位于中等水平;

学霸区后面是伪学区和VIP休息区,两侧是高级风景区和高级避暑区;

最后面则是学渣俱乐部区。

虽说是网友“自制”的座位图,但却极大程度地还原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学位房、补习课、课堂座位……所有能为孩子学习成绩做出贡献的,哪怕影响甚微,家长都不会轻易放过。

不少教学一线老师也表示,每逢开学,就要面临一次“排座位大考”。

吉林长春一所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孙老师说,按惯例,新学期班级会重新排座位。原本是为了根据同学们的身高变化调整座位,也便于同学们结识更多新朋友。想法很美好,现实却让孙老师苦恼。“找我谈孩子座位的家长太多了。”

湖南长沙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张老师也常遭遇排座难题,特别是新生入学时,由于对孩子个人情况不熟悉,入学当天她会随机安排座位,但每次都会有家长提出异议,“不少家长质问我,排座位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自家孩子坐在靠后的位置?”

不少小学班主任坦言,为了照顾少数真有特殊情况的孩子,每次微调座位都“如临大敌”,因为一旦开了先例,就会有更多家长效仿提要求,排座位已经成为班级矛盾高发点。

孩子坐哪儿真的很重要吗?“排座江湖”背后的真相是啥?

接受媒体采访的老师曾表示,所谓“学霸学渣座位理论”根本不成立,学生的学习更多取决于自我学习习惯、专注力,并不是坐在好的座位就会认真学习。真正会学习的孩子,无论坐在哪一排,都会成绩拔尖。

经过大班额的改革,一个班级的人数大大缩减,加之现在都是阶梯讲台,黑板悬挂位置科学,老师还佩戴扩音器上课,课堂上看不见、听不见的问题已不复存在。因而班级座位对孩子的影响并非家长心中所想。

“学霸学渣座位理论”的盛行、“排座江湖”的出现,其背后都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随着经济的发展,80/90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尤为重视,小小的座位也能成为家长竭尽所能“各显身手”的舞台。

所谓“黄金座位”也无非是家长们产生的内在臆想,对教室座位寄予超出其本身意义的厚望,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家中对教育公平的焦虑。

座位焦虑、学位焦虑……中国家长到底有多焦虑?

事实上,家长的教育焦虑,不仅仅体现在班级座位上。

根据2018年9月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上看,68%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焦虑,其中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等问题成焦虑爆发点。

image.png

image.png

教育焦虑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重点班、快慢班的设置

火箭班、实验班、普通班……这些听起来好像很常见的词语其实也是一种教育焦虑,分班关系到孩子能否拥有更好的师资、获得更多的关注。

没有节制的报补习班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一段关于教育焦虑的发言,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让“鸡娃”再度成为今年的热词。鸡娃,释意为给娃打鸡血,是在日益增大的升学压力下众多家长选择的教育模式——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之下,父母们将“鸡娃”当成对抗教育焦虑的处方。

为了考上好大学,就要考上好高中,为了考上好高中,就要升入好初中。而为了进入好初中,必须在小学阶段就开始玩命学。于是,一条“鸡娃战线”由此形成,环环相扣,容不得半点懈怠。于是有许多家长会觉得,光学习在学校学习的内容怎么才能更优秀?这也就滋生了家长疯狂报补习班的现象,这种畸形的竞争也让许多补习开始使用“名师出高徒,网课选××”“名师直播课就上×××一课”“上网课,用×××”等各式各样的话术对家长进行“收割”。

学区房

择校焦虑,困扰着很多家长。随着全国力推教育均衡、公办教育校际差距逐渐缩小、诸多限令不断出台,购买学区房的风险正在加大。

有调查发现,超半数家长因不能为孩子购买最好的学区房而感到焦虑,其中,爸爸焦虑感比妈妈略强。

家长“帮忙”批改作业

“作业”是中小学学生和家长永恒的关键词。

学生写完作业后,虽然批改作业不是学校要求的,但是家长们都要检查一下。其他同学们没有错题,家长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现错题,家长就在这样的“内卷”下“被迫”订正作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这个问题反映在升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是更高的分数,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作业量。为此某些家长为了提高分数,主动督促自己孩子完成作业,学校认为这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并慢慢地发展成一个习惯方式,使家长参与的范围逐渐扩大,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学生睡眠时间变晚

今年的世界睡眠日,有媒体公布了最新的统计数据,中国超80%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而近视率、脊柱侧弯率等发病率随之上升。超负荷的学习强度让孩子无法早睡,晚上11点睡觉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生的常态。

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有两方面体现:一是上学日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2009年,有47.4%的青少年在上学日的睡眠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2020年这一比例只有46.4%;2020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8小时,比2009年降低0.3小时。

二是上学日睡眠时长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周末补觉的现象呈现学段分化。相比十余年前,2020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小学和初中阶段在上学日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40分钟,高一、高二减少10至20分钟;小学生周末平均睡眠时长减少约12至25.2分钟,初一、初二年级减少约20分钟,初三及高中阶段下滑更为严重,减少40.2至51.3分钟。

因为教育焦虑衍生的“快慢班”“补习班”“学区房”“家长改作业”“睡眠时间晚”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更反作用于家长,从而加重家长教育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为此,国家也做了很多努力。

应对教育焦虑 国家出手了!

针对“快慢班”,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在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方面,文件要求要保障学生平等权益,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

针对“课外补习班”,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通知要求,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等。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其中明确提出,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针对“学区房”,全国多地都出现了限购限贷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人们住房需求,减轻购房压力。

针对“家长批改作业”,在2月23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任课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注重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对存在的问题做好学生答疑辅导。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针对“学生睡眠时间”,为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教育部此前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提出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睡眠时间。

教育部提出,在睡眠管理上,要把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划出来,研究学校的发力方式,提出学校怎么配合家长的具体方式,要监测考核,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按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生理发育过程中平均睡眠时间标准来考核。

座位没有“玄学” 家长应正确面对焦虑

即使国家层面推出了各种应对“教育焦虑”的政策,保障学生在良好优质的学习环境中,茁壮健康成长,但家长对孩子的成绩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加重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无论是座位、学位还是补习班,决定孩子成绩的从来都只是孩子自身的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家长应该努力的主要方向。

说到底,家长的各种“焦虑行为”,归根结底是对教育公平的焦虑。

因而保证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合理、分配更公平,严查“教育腐败”,彻底杜绝“人情分配”“特权分配”,才能把家庭从无休止的内卷化焦虑中释放出来,推动这一切取得长足进步不仅需要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更要求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调整好心态,让孩子有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必都盯着C位使劲儿,被迫挤上同一座独木桥。

校审:李晓蕾

资料整理:施冰冰 陈苏雅 刘晓宇

漫画:刘诗瑾


[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