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新区新增3个市级非遗项目: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
2021-04-26 23:1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大鹏新区新增3个市级非遗项目:客家茶果制作技艺、东山渔歌和南澳海胆粽

人工智能朗读:

东山渔歌

东山渔歌是东山渔民在劳动、生活中集体创作,用以传播历史文化、生产知识、人际交往的抒情性渔歌,旋律优美,节奏富于变化,以渔民口耳传授传承至今,主要分布于大鹏新区南澳东山社区渔民聚居区及其周边地区。

渔歌源自疍民。据清代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卷十二中提到:“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过舟也。”清代以来,就有疍民移居深圳岸上造屋居住生活,以捕鱼为生。东山由于背山面海,村民一半是农民,兼事渔业;一半是渔民,多由潮汕、惠东、福建等地迁徙而来。至今,东山渔民仍保留有水上的生活习惯、对妈祖等的信仰以及习俗。自2000年开始,为了恢复传统文化,挖掘、收集与整理东山渔歌,2016年8月,招募东山会唱渔歌的村民组成并成立东山渔歌队,传承发展东山渔歌。

东山渔歌以方言入歌,演唱语言主要有大鹏话、福佬话,其他演唱语言因人而异;此外还有独唱、对唱、合唱、即兴演唱等多种形式;演唱内容丰富,涵盖渔业生产、生活、爱情婚姻、自然、风俗等方面;旋律简洁明快,优美流畅又富于变化,汲取白字戏、粤剧等戏剧与山歌、民间小调音乐元素,一般以2/4拍为主,也有3/4拍和4/4拍,有时一首二拍子旋律,插入几小节三拍,以适应歌词及抒情的需要;曲式有一段体和变奏曲式,调式以五声调式居多,也有六声和七声调式。语言来自渔民生活化口语,生动活泼,一般为四句词,每句七字,衬词有“咧、啰、嗬、哆”等。

东山渔歌运用朴实的手法、生动的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积淀着东山渔民对社会与大自然的认识实践和生命体验,反映勤劳勇敢的族群性格与质朴的自然观念,是汕尾渔歌、惠东渔歌在南澳沿海渔区的延伸发展与必要补充,填补了深圳地区渔歌的空白,对于族群文化与情感认同、礼乐教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