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4月28日讯(记者 郭含笑)4月27日,世界四大湾区流动指数研究成果暨专家研讨会议在深圳罗湖举行。会上发布了《世界四大湾区流动指数研究(2020-2021):聚焦人才流动》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该研究从流动指数视角对世界四大湾区进行比较,并对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显示,深圳的要素资源流动综合指数排名第六,分值比上年度有较大提高。
据了解,该报告由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专家组指导,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共同研究。
此次《研究报告》副题为“基于纽约、旧金山、圣何塞、东京、香港、广州和深圳的比较分析”。报告通过对世界四大湾区流动指数相关数据的采集、整理和数据分析,从人员流动、资金流动、物资流动、信息流动以及流动环境现状特征,构建世界湾区流动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湾区核心城市的流动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副理事长、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在会上表示,此次《研究报告》对标世界一流湾区,聚焦一流人才引进,分析湾区及其中心城市人才流动状况,下一步将继续整合湾区内部资源,加强对流动性的研究,为深圳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会上,深圳市社科院(社科联)党组成员、副院长王为理介绍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研究报告》进一步完善了流动指标体系,依据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可行性、代表性原则。深圳在科技信息流动方面具有亮眼表现的同时在物资运输量和出口依存度等方面依然保持相对优势。深圳作为最年轻的“人才磁力”城市,在人口结构红利蕴含的经济方面增长也是后劲十足。
深圳报业集团总经理、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王跃军在会上表示,此次《研究报告》的发布,聚焦人才流动的同时,一方面探索促进优秀人才顺畅流动,另一方面汇聚湾区进而促进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对策,对深圳培育和吸引优秀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
在研究成果中,课题组建议提升开放、包容、机会、便利、生活和自然等人才友好六要素,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用留机制,构建面向国际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大通道,内外并举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强力推动国际信息文化交流,更好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资源流动。
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职常务副主任高振怀,深圳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副主任孙华明,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杨建,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林,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吴奕新,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廖明中,深圳市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倪晓锋等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对《研究报告》给予高度肯定,下一步,将加强粤港澳合作,在人才引进标准上提升对人才的重视度,落实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