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崖纵队是中国共产党以1927年9月海南岛农民起义队伍为基础组建的人民武装。
这支人民武装创立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其中琼崖纵队的一个小分队便是家喻户晓的红色娘子军。
影视作品《红色娘子军》片段
1928年,国民党军对琼崖纵队进行疯狂“围剿”,琼崖纵队剩余部队和琼崖苏维埃政府机关约600余人,冒着枪林弹雨被迫转移到海南定安县母瑞山。
1932年,国民党集中兵力,针对琼崖纵队进行了第二次“围剿”,琼崖纵队再一次受到了重创,主力几乎损失殆尽。
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冯白驹带领仅剩的100多人,转移至母瑞山原始森林中,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达8个多月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战斗间隙,时任琼崖苏维埃政府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的王业熹经常为大家吹起笛子,鼓舞大家继续战斗,让身处绝境中的红军战士们,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950年初,琼崖纵队接到了中共中央发来的电报,要求他们配合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
1950年4月16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主力成功在海南岛登陆。在琼北地区,琼崖纵队配合解放军主力展开围歼战,直至5月1日全岛解放。
琼崖纵队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海南岛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56年,为了表现出琼崖纵队在母瑞山上艰苦卓绝的这段峥嵘岁月,雕塑家潘鹤创作了雕塑作品《艰苦岁月》。
《艰苦岁月》通过塑造温馨相依的一老一少的两位红军战士以及一高一低的构图,在视觉上形成了强烈反差。
老战士脸上布满了皱纹,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革命斗争的残酷;双手关节非常突出,说明他一边要坚持斗争,一边进行生产自救;老战士身上破烂不堪的军装,表现出他在母瑞山生活的艰辛。
小战士信赖而亲密地倚在老战士的身边,手里抱着与自己身量相当的步枪,这一细节让作品充满了张力,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
小战士仰首凝望着远方,入神地倾听,像是已进入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
这件作品之所以成功,不仅是立意好,情节选择准确,人物塑造得生动,更重要的是体现了50年代中国雕塑艺术的一种成就。
——美术专家尚辉
”
戳视频,观看更多精彩点评
潘鹤接到创作任务后,到海南岛进行了实地采风。潘鹤采访了琼崖纵队的主要领导人冯白驹,听他讲述红军坚持斗争的故事。
经过反复思考和求证,潘鹤根据当时琼崖纵队在母瑞山上的一个生活细节,构思了一位老红军给一位小红军吹笛子的场景。
他凭借扎实的雕塑功底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仅用20多天就完成了这件雕塑作品。
物换星移七十多年,今天的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已成为海南省红色教育培训基地,曾经战火纷飞的海南岛成为了著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走入新时代,海南高举改革旗帜,努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从艰苦岁月到勇立潮头,新的历史起点上,海南人民传承琼崖革命精神,激发奋斗伟力,正在向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宏伟目标迈进!
《艰苦岁月》还有哪些艺术特点?琼崖纵队后来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尚辉一起,了解《艰苦岁月》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