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深圳!交通区位优势对于深圳意味着什么?
2021-05-07 22:05
来源: 深圳发布

条条大路通深圳!交通区位优势对于深圳意味着什么?

人工智能朗读:

经验便是底气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四十多年来,深圳实现了交通体系从无到有的跃升,并构建涵盖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和陆路口岸等多元交通方式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回望历史,深圳交通的发展总是紧跟着时代的步伐。

跟着发布君,一起梳理深圳交通发展的几个重要节点。

▲“三来一补”产业及其对应的“大进大出”要素流通链条

1979年,蛇口工业区的创办揭开了依托沿海开放推动快速工业化发展的序幕。深圳通过源自香港的“三来一补”,工业进入发展快车道,这也要求产地与消费市场之间需要构建便捷的陆路、水上交通联系通道。

而此时,深圳全市仅有公路721公里,其中地方公里339公里,且碎石、沙土路面居多,木桥、危桥较多。

要想富,先修『路』,彼时的深圳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应对日趋紧张的交通供需矛盾,深圳先行探索“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等多元渠道,筹措港口与公路前期建设所需要的启动资金,并通过市场化的交通投资与建设管理机制,探索出一条高效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交通发展新路径。

1979—1986年,建设用地由特区成立之初的3平方公里增长至210平方公里,泥岗路、笋岗路、深南路、滨河路四条通道沿线成为主要增长极,“港口+公路”交通骨架结构一举奠定深圳在中国超大城市中独一无二的“多中心、多组团”带状城市空间格局。

▲1986年深圳建成区沿重要公路通道与口岸布局

时间来到1992年,随着深度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992年以来,深圳一直保持着国内大中城市外贸出口规模第一的位置。

尴尬的是,当时以港口为主导的大宗货物运输方式难以支撑深度工业化发展;深圳机场因为自身发展晚(1991年通航)、空域紧张等原因,仅定位为大型骨干机场;人口与小汽车数量的增长,也为城市运输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

▲深圳对外交通“借帆出海”策略与行动。(资料来源: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在这样的交通形势压力下,深圳积极完善与区域航空枢纽间的联系通道,实现与香港、广州两大国际航空枢纽互联互通。在公共交通方面,深圳采用集约化的方式,通过路权保障与机制完善,为公交都市发展扫平障碍,同时,地铁1号线也在1998年获得批复,揭开了轨道都市建设的序幕。

1992—2002年的十年,是深圳交通加速发展的十年,深圳机场、盐田港区、平湖南集装箱枢纽等战略枢纽实现功能与规模的跃升,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由原特区内主导向全市域范围全面铺开。

▲1986—1990年深圳“一横八纵”干线路网体系。(资料来源: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2000年后,深圳领先于全国大多数城市进入后工业化与成熟城镇化阶段,探索超大城市交通品质化发展新路径成为时代要求。

进入新的阶段,深圳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也由过去的增量发展进入存量发展阶段,面临着交通空间资源不足,枢纽能级与综合效益亟待扩容升级的问题。

此时的深圳,再次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空间立体复合利用、政策精准调节等方式,建设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

▲深圳福田新洲路2019

而今,深圳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逐步成型,国际综合枢纽功能初步显现,机场实现由区域干线机场向国际航空枢纽升级、港口成为全球超大型集装箱传播在中国停泊的首选港,交通治理能力走在全国前列,综合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水平逐步提升。

▲深圳交通发展历程

纵观深圳交通的发展历程,不是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呈现螺旋上升,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不断摸索、不停适配的发展过程。

不断突破、敢闯敢试,是深圳交通发展的底气所在,也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