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一经问世,就在新中国美术界引发强烈反响。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作,重温经典。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上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很快显示了巨大威力。从1938年起,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开始创造性地开展平原游击战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诞生了平原游击队、水上游击队和铁道游击队等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队伍。
拍摄于1955年的经典电影《平原游击队》,生动展现了冀中平原游击队机智勇敢的抗日故事。
在白洋淀活跃着一支抗日武装雁翎队,队员们巧端敌人岗楼、伏击敌人的运输船,灵活巧妙的战术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无法自拔。
威名赫赫的铁道游击队,更是将游击战开展到了铁路上。他们炸火车、割电线,极大地破坏了敌人的后勤运输。
在全民族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它人民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余次,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段《保卫黄河》,形象地展现出游击队员采用各种游击战术英勇打击日寇的革命气概。
1977年,为了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迹,画家韦启美创作了油画《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
作品的灵感源于《黄河大合唱》的歌词: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韦启美把人、情和景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这幅意境饱满深闳、创作手法纯正完备的革命历史画佳作。
整幅画作中最突出的人物,是画面中心高举驳壳枪的游击队长,他挥舞着手臂指向前方,像是在一声令下,呐喊出击。
在他身边的游击队员们则像是神兵天降一般涌出青纱帐,眼里充满着复仇的怒火。
画面左侧多个人物身体呈45度角匍匐前倾的状态,形成了一条平行统一的动势线。
画面右侧,回身投掷手榴弹的女队员和拉地雷的壮汉把画面的发力方向向回牵引,使整个向右前进的队伍有了一个支点。
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对光影的运用十分精彩。画面分成上、中、下三个明暗不同的带状区域,区域之间色阶丰富,过渡自然。
画面中拉地雷的民兵和前侧的机枪手身上的衣褶纹路、肌肉线条依稀可辨。
游击队员的衣着、佩戴的头巾,以及在脚旁断掉的锄头,结合在高粱地里的战斗场面,再次强调了抗日战争以广大农民为群众基础的特点,说明这是一场人民的、正义的战争。
接到创作任务后,韦启美查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尽可能地去了解游击战争中游击队员们战斗时的真实场景。
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韦启美把构图设计为一群游击队员即将冲出青纱帐、冲向被伏击的敌人的那一瞬间。
但是,韦启美几易其稿都不太满意,如何描绘游击队员们的真实形象、表现出他们的英勇气概,成为他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他找到一些参加了战争的老农进行画像。
经过将近一年的辛苦努力,韦启美创作出油画作品《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后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曾经作为敌后战场的最大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昔日雁翎队出没的白洋淀,如今一派北国江南的丰饶景象,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一座承载着千年大计的新型城市——雄安,正在崛起。
当年铁道游击队驰骋的疆场,如今密布的是纵横交织的交通网络,动车和高铁提示着令我们骄傲的中国速度。战争年代满目疮痍的华北平原,如今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英勇智慧的人民,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再创辉煌!
为什么要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韦启美在创作中还克服了什么困难?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卢勇、美术评论家于洋一起,了解《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背后的故事!
监制丨田龙
主编丨刘铭黄丽君
编辑丨田楚韵宋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