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王伟中接受《经济日报》专访:肩负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王伟中接受《经济日报》专访:肩负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近日,经济日报《深圳领跑》调研报道引发热烈反响,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畅谈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肩负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专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记者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其中,“1”管方向,即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第一个“10”管长远,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战略路径,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示范、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等十个方面;第二个“10”管当前,指年度十项重点工作

近日,经济日报《深圳领跑》调研报道引发热烈反响,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畅谈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作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

肩负起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深圳责任

——专访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

记者: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深圳如何理解并担负好这一伟大使命?

王伟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发展时刻关注、时刻牵挂。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亲临深圳视察,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及全面深化前海改革开放,确立深圳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使深圳成为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阵地。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深圳新时代历史使命,要求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寄望深圳像40年引领全国改革开放一样,在新征程中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天大的责任,无上的荣光,要求我们始终勇立潮头、先行示范,始终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始终面向世界、引领未来,始终高举旗帜、当好窗口,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今年4月,深圳召开了市第七次党代会,对肩负好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的新时代历史使命作了全面部署,与时俱进完善了市委“1+10+10”工作安排。其中,“1”管方向,即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第一个“10”管长远,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坚持的战略路径,包括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示范、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城市文明典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等十个方面;第二个“10”管当前,指年度十项重点工作。

当前,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两块“金字招牌”交相辉映,使命一脉相承、目标同向同行、实践交融激荡,开辟了深圳发展的新境界。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牢记党中央创办经济特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意图,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双区”驱动、“双区”叠加效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

记者: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近几年构建起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其中,您高度重视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王伟中: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研发、产业、人才等各环节全面衔接、相互支撑。深圳在产业体系、创新环境等方面有着比较优势,但创新的整体性、协同性还有待提升。2017年以来,我们不断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当前,我们正围绕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整体效应,大力实施基础研究夯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成果产业化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创新人才汇聚“五大行动”,着力提升创新引领力、硬实力、驱动力、支撑力和源动力,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和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的集聚地。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深圳发展到今天,作为一座城市,也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否则我们的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我作过一个比喻,人人都爱吃爆米花,没人去种玉米,哪来的爆米花?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基于上述考虑,深圳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一是持续加大投入。从2018年开始,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这一机制在2020年通过特区立法的方式固化下来。2018年、2019年、2020年市财政投入分别为28亿元、48亿元、49.9亿元,分别占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37.2%、42.7%,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93%。

二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抢抓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深圳的契机,实施大科学装置群带动战略,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

三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十三五”时期是深圳高等教育历史最快发展期,高校数量从9所增至15所。深圳已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

接下来,我们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完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以主阵地的新担当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动鹏城实验室建设,积极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深圳一批高技术企业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较早也较多遇到“卡脖子”问题。深圳如何应对,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哪些举措?

王伟中:在应对美国无理极限打压我市高技术重点企业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保持战略定力,尽锐出战、久久为功,力争早日把“卡脖子”的手甩掉。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很艰难,但再难也要持之以恒干下去。深圳坚持系统攻关,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由我担任集成电路的链长,相关市领导担任5G、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的链长,全面梳理各重点产业链在共性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的“卡”点,聚焦底层基础技术、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医疗器械、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系统实施重点技术攻关项目,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坚持集中攻关,创新技术攻关组织模式,整合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政府资源等力量,开展政产学研协同攻关,构建了“大兵团、长战线”的作战模式。接下来,我们将积极参与构建央地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

记者:深圳作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一个重要的优势就是科技创新与产业的结合非常紧密。请问深圳在科技和产业联动发展,尤其是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有什么独门秘籍?

王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求我们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对深圳的充分肯定和极大鼓励。深圳经过40年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总量稳居全国第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7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有这么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深圳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有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又反哺支持科技创新。

近年来,为更好发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我们采取了系列举措。

一是注重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获批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推动一批重要科研成果沿途转化。

二是注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建设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依法实施最严格知识产权保护。

三是注重打造高品质产业空间。划定工业用地红线,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近两年整备了45平方公里产业空间,还将打造“两个百平方公里级”的产业空间,推动从“项目等空间”到“空间等项目”转变。

接下来,我们将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施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努力把高新技术产业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更稳。

记者:近年来,深圳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非常大。这是怎样考虑的?未来还将采取什么举措,让科技创新插上“资本翅膀”?

王伟中: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美国硅谷等世界知名创新中心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科技金融发达,集聚了大批天使投资机构。深圳VC/PE的数量占全国的1/3,但天使投资机构不多,没有一家机构进入国内排名前十。近年来,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结合深圳实际,不断加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实现深市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创设全国首只规模达百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出台金融支持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系列举措,帮助科技企业跨过“死亡之谷”。

接下来,深圳将持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建立覆盖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投资等在内的完整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创建国家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是建设国际风投创投之都。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投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与不同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

三是建设全球金融科技标杆城市。完善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推进金融创新监管试验区建设,构建金融服务生态圈。

记者:科技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从多年前的孔雀东南飞,到今天的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圳的人才政策和举措一直是全国领先。请问深圳在强化人才支撑、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王伟中:深圳40多年来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创造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战略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目前,深圳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

深圳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力做好人才培养引进服务等各项工作。

一是系统重构优化人才政策体系。过去,深圳出台了很多好的人才政策,但存在碎片化问题。为此,我们对人才政策作了全面梳理、系统优化,出台《人才工作条例》,修改完善人才引进“鹏城孔雀计划”,研究制定人才培育“鹏城英才计划”等系列政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

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吸引人才。向用人主体放权,通过制定高精尖缺人才目录清单、全球悬赏揭榜寻聘、设立人才伯乐奖等方式,营造了便利高效的市场化人才环境。目前,深圳90%的研发人员都集中在企业。

三是营造一流环境留住人才。设立人才日、企业家日,建成人才公园,成立市人才安居集团,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市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全心全意解决好人才住房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为人才当好“后勤部长”。

接下来,深圳将制定新一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一流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人才竞相成长、实现梦想。

---人才深圳---

微信号:szrcgz

来源 | 经济日报 深圳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