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宝安讯(记者 曾舒琪 通讯员 李梦霞)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碳中和”就是将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利用种种办法重新吸收回去,从而实现零碳排放的结果。植树造林(增加吸收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排放量)都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手段。
碳中和示意图
地球有四个大碳库:大气碳库、海洋碳库、岩石圈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包括植被碳库和土壤碳库)。土壤碳库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占比达到90%以上,约为植被碳库的3-4倍、大气碳库的2-3倍。土壤碳的来源主要包括凋落物,根系分泌物以及死的根、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去向包括降雨导致的淋溶,有机质分解矿化成二氧化碳后进入大气(微生物呼吸)等。
土壤碳的储存:
(1)植物及其根系的凋落,通过同化作用使碳储存在土壤有机碳中;
(2)土壤吸收大气中的CO2,主要有两种形式:
①土壤地球化学系统对CO2的吸收,高pH值、富钙化地球化学环境下,SOC(土壤有机碳)-CO2-HCO3;干旱、半干旱地区碱性、富钙化地球化学环境下,SOC-CO2-HCO3-CaCO3;
②土壤有机碳积累,即土壤碳饱和容量的实现。
土壤碳的输出:
(1)有机物和土壤微生物在短时间通过分解作用释放CO2;
(2)腐殖质经过10到100年时间分解作用释放CO2;
(3)土壤中的木炭经过上千年的时间被侵蚀溶解,释放出CO2;
(4)通过土壤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
(5)通过土壤-水系统的移动,以DOC(溶解性有机碳)和HCO3-形式自海洋沉积系统迁移,在干旱、半干旱条件下沉淀为土壤无机碳酸盐;
(6)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吸收土壤中的碳。
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下,实现“碳中和”目标,推进“土壤碳循环”意义重大而深远。让我们重新认识脚下的土壤,全面投身到“土壤碳循环”行动中,为实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碳中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