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课间是什么样的?听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回想起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三三两两围成一团,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有的扔沙包,有的弹玻璃珠,直到上课铃响才气喘吁吁、依依不舍地回到教室……然而,现在一些中小学的课间十分钟逐渐变得“静悄悄”,孩子们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原因是学校出于安全和便于管理的需要,限制学生课间活动。对此,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不得对学生课间出教室等设置不必要约束。
在课间十分钟仍旧把学生“拘”在教室里,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做法。一些学校出台这样的政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校担心学生自由活动有安全隐患;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不少学校并没有足够的场地供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一些学校存在超员、超载的现象,课间十分钟如果放任学生户外活动,还可能发生踩踏事故。由此,一些学校不敢让学生在课间进行户外活动,甚至出教室都要得到老师的允许,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
6月1日,教育部推出《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禁止了上述做法,对孩子们来说自然是一件大好事。还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着手推动更大的改革。如针对课间活动时间有限的问题,天津市决定统一将小学课间时间从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一些地方的学校则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开发室内活动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课间十分钟。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牵涉不少问题,要把课间十分钟真正还给孩子们,也并非易事。对此,各地相关部门、学校需要见招拆招,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比如要督促学校调整课时安排,强化安全管理,让课间不再“静悄悄”;在规划建设学校时就重视体育因素,增加活动场所;杜绝“大班额”现象等。关键还要让学校真正重视学生身体素质,让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学校绩效挂钩,倒逼学校履职。学生的课间十分钟不能是“安静”的,而要是“热闹”的,该把课间十分钟的自由与活泼还给孩子们了。
作者:戴先任(媒体评论员)
编辑:武堂明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