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和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长期以来是工会经济技术工作的“三大法宝”。它们的源头,均来自“一五”时期。
根据“一五”建设计划要求和中国工会七大提出的方针任务,从1953年5月起,各级工会加强了群众生产工作,动员和组织职工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1953年9月1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保证全面地完成国家计划的紧急通知》,全国各地、各产业、各个工矿企业的职工群众纷纷响应,劳动竞赛迅速地开展起来。1954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再次就开展劳动竞赛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发出指示。同年5月27日,《工人日报》发表题为《积极开展技术革新运动,保证完成国家计划》的社论。由此,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展开。
从1954年开始,在一些产业和城市中出现了厂际间的竞赛。厂际竞赛的开展,促进了在职工中形成互助互学、赶先进帮后进的风尚,推动了企业生产的发展。
这时开展的劳动竞赛特点之一,就是与职工合理化建议、企业技术改进和企业管理相结合。1953年全国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73.8万件,被采纳35.7万件,而在群众合理化建议最活跃的1956年,全年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达183.1万件,被采纳付诸实施的75.7万件,这些合理化建议在实施后,都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改进生产过程和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取得重大效益。
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由此推动了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王崇伦
群众性技术革新运动起始于鞍山钢铁公司。1952年,鞍山钢铁公司工人张明山创造了“反围盘”,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做法被总结和推广,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很快在鞍钢发动起来。随后,鞍钢机械总厂工具车间青年工人王崇伦创造了“万能工具胎”,一年完成四年的工作量,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1954年4月14日,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连续展出3个月,前往参观的达37万人。鞍钢技术在各大城市及工矿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同年4月15日,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明山、王崇伦、唐立言、黄荣昌、刘祖威、朱顺余、傅景文7人向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建议书》,提出九项共同奋斗目标。
中华全国总工会接受了这个建议,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作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技术革新运动在一些大城市和产业的职工中开展起来,掀起了学习技术、改进技术的热潮,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新能手。北京永定机械厂的青年工人倪志福,从1953年到1956年一直锐意从事钻头的改造及创新。他所创制的钻头具有高速、优质、长寿的特点。“倪志福钻头”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广及应用,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倪志福认为,他创造的钻头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应该定名为“群钻”。
内容来源:中国工人出版社《中国工会的历史细节》
广东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