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2021-08-06 10:28
来源: 经济日报
人工智能朗读:

【走进乡村看小康】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突出短板,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重点任务,着力构建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干净整洁、村美人和的农村生活环境。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白灵村平坦整齐的村道旁,绿树如荫,月季花娇艳多姿。村委会主任曹明杰说,近年来,该村先后对全村主干道和巷道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建成文化大礼堂、污水处理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整村环境焕然一新。

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如今农村厕所也成为村庄颜值“加分项”。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毛湾村的文化广场,傍晚常能看到相约来跳广场舞的村民。“以前大家都用旱厕浇菜园,在村口都能闻到味道。别说跳广场舞,过年请客,亲朋好友都不愿意来。”村民欧阳汉羊说,那时不仅蚊子苍蝇多,气味也很难闻,大伙儿都不愿出门。

为了美化农村环境,彭泽县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开展厕所革命,把旱厕改造与美丽村庄、美丽庭院、清洁家庭评比相结合,鼓励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毛湾村党支部书记柯培龙说,村里拆除旱厕建成污水处理系统后,困扰村庄多年的异味终于烟消云散。村里还给每家每户都做了青砖黛瓦的徽派装修,大伙都说如今像生活在公园里。

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与粪污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

特色产业加速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在广西贺州市平桂区羊头镇龙山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马忠明种植的彩椒长势喜人。“自从村里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环境变美了,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马忠明说。

过去,龙山村产业结构单一。自2018年起引进推广山东寿光的先进技术,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龙山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全村建成果蔬大棚140多个,主要种植彩椒、番茄等特色果蔬,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村民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流转土地的农户每亩每年可获得租金800元;该村还以集体资产入股,每年可获取5万元以上分红;村民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可收入80元。

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但发展产业,必须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找准路子。

“得益于好的风景和生态,我们捧上了旅游的‘金饭碗’。”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乙日亥村党支部书记韩乙拉四说,在实施精准扶贫中,乙日亥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业,在村口处流转土地80亩,打造花海基地。如今,乙日亥村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不仅村民收入大幅增长,还吸引了不少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

提高农民增收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目前,我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3%,农民安全饮水有保障,行政村通光纤、通4G的比例均超过98%。

要素活力进一步释放

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最大的动力是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全面部署、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制定了一批成熟定型的法律制度,基本构建了促进农业农村健康发展的“四梁八柱”。

一方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15亿亩承包地确权到承包农户,近2亿农户领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证率超过96%;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在全国104个县市区和3个地级市启动了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同时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引导农民发展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相关权益。

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门依托乡村资源,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条增值收益。据不完全统计,产业融合发展使农户经营收入增加67%。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正确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民和集体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才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才能有效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