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日前在深圳落幕。由100位顶尖青年科学家提出并投票产生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还余音未了,这场多领域、跨学科的“群聊”盛会就已在科学界碰撞出了创新交流的火花,也让全社会的目光投向了科学探索领域。
“十大科学技术问题”到底反映了哪些趋势?青年科学家如何看待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短板又要怎么解决?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近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北京大学教授刘颖,2020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徐集贤,感受科学家们务实的科研精神、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01
研究成果不只满足个人好奇心
都说好奇心是驱动科学家向“无人区”进军的源动力,但当代青年科学家不仅仅有好奇心。
“每个人都有责任在自己的领域做好对人类更有益的事业。”这是刘颖对青年科学家使命的感悟。她表示,科学探索与创新需要保持对世界最本真、最纯粹的好奇心,一些前沿、基础学科需要好几代科研人的接续努力。然而与此同时,一些研究成果可以试着往临床走一走,看看有没有转化的前景,如果它能够真实落地就是对国家、对人类的贡献。
两年前,刘颖做科研纯粹是为满足好奇心:“我特别想了解人体内的细胞在做什么,身体内部在做什么,非常好奇。”她说,“疫情发生后,我看到北大附属医院的医生都赶到抗疫一线,看到身边很多学者放下自己的课题,开始转而研究新冠疫苗,这一幕幕深深触动了我。”
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刘颖,每天思考最多的是自己未来五年主要的发展方向,原创性和探索性怎么才能有更大突破,未来五年要做出什么样的研究成果。
而专注于能源环保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徐集贤因身兼科研与教学的双重身份,使得他肩上的责任与压力更加多元。他表示,自己既要思考在能源环保领域保障课题组的生存问题,研究如何通过新材料让太阳能的转化率更高;也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让他们更有创造力;同时还要承担社会和社区的科学知识普及等工作。
“我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把科研和教学融合得更好,虽然这是面向未来的长期持久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徐集贤说,“相较于老一辈的科学家们,当前的国家条件、政策和科研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应该做得更好,在找到方向后,剩下的就是埋头苦干。”
02
补齐科研短板的信心更足了
对于当前我国在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遇到的阻力和短板,青年科学家们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既正视问题的存在,也坚信有问题解决的一天。
徐集贤说:“我们确实能感受到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上升趋势,看到全民科学素质在逐步提高,以及整个社会科学发展的土壤越来越肥沃。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纷纷从国外回国的原因。我国的科研门类齐全、体系完备,这些是很多国家不具备的。而近几年国际形势的发展,也让我们自上而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和投入的必要性。它是问题,也是进展。因为有了统一的思想和认识,大家的方向感就更强了,劲头和信心也更足了。不去追求短期利益,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向前发展。”
对于自己研究领域面临的主要障碍,刘颖指出,在解决方法上大家比较趋同化,都是用同一个技术去研究同样的问题。如果想要实现技术创新上的突破,还需要跨学科交叉,催生出一个新的技术和手段,去反哺这个领域的一些创新和发现。刘颖坦言:“我们的经费还是不够用。科研经费需要借助腾讯这样的社会力量,科学探索奖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没有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或社会课题是一座孤岛。”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卢山说,科学问题尤其是“卡脖子”难题的解决,不仅要有科学探索的智慧和勇气,更要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思路和行动力。
03
共同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从干细胞到暗物质,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此次在科学家50²论坛上发布的十大问题,既有“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到哪去”等研究人类生存的相关问题,也有关乎世界需求的重要议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精神。
“站在人类存在意义的高度上去探索。”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科学探索奖”发起人李培根总结出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的共同点。
此次发布的“十大科学技术问题”有一项关于“如何延缓衰老,促进机体修复,提高人类寿命”的生命科学问题。刘颖和她的团队正在对一种寿命只有20天的线形虫做实验,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延长它的寿命。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可以实现让线形虫的寿命翻倍,即从20天延长至40天。
她说,延缓衰老实际上延缓的是健康衰老。“这十大问题反映的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是人的存在、以人为本的问题。它们对人类今后的生活和发展非常重要。”
徐集贤站在新能源和环境保护这个世界议题上,非常认同丁仲礼院士的观点。他说,环保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本质并不是要拯救地球,而是人类要拯救自己。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面脱贫,但还需要继续发展,还要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让能源环保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行,需要科学家跨学科领域的合作,还需要企业家、政府和全社会一起参与。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从这些青年科学家身上,可以看出我国科研人员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看到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前景和希望,期盼为国家科技创新和自立自强贡献力量。他们也认识到,建设科技强国,必然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在论坛上这样说:中国科研的主力军是青年科学家,希望他们脚踏实地,耐得住“十年冷”、经得起“冷板凳”,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力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
青年科学家是希望,也是力量。
相关链接:
首届“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在深举行,“十大科学技术问题”发布
---人才深圳---
微信号:szrcgz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