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历史长河中,坪山积淀了绚烂多姿的红色文化宝藏,有着不少生动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和启示意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坪山区委组织部经过座谈会、挖掘式采访、查证,编写“坪山红色故事”和“坪山改革发展故事”100稿,将陆续在“坪山先锋”平台刊载,期待您的关注!
客家山歌抵万兵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活跃着一支令敌闻风丧胆的队伍——东江纵队。这支队伍的战士大部分都是客家人,从小听客家山歌长大。东江纵队成立时举行军民联欢会,客家山歌此起彼伏,充满了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可见客家山歌不仅可以谈情说爱,在民族危难时期还可以发挥稳定军心、同仇敌忾的战斗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支客家山歌,胜过十万雄兵”。这是艺术的力量,这是宣传的作用。我们不禁想起了党的创始人之一、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观看歌剧《刘三姐》之后,曾欣然为其赋诗:“壮家三姐擅斯文,一曲能当十万军。正是鸡鸣风雨夜,中流砥柱出衩裙。”
董必武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汉族传统歌曲活化石”,是中国民歌中较为情浓、放达的一种歌谣,自唐代始,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善用比喻,韵脚齐整,朗朗上口。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由于古时客家人长期生活在大山里,终日耕作于群峰之间,客家山歌便在人们对大自然和异性的情感表达中诞生了。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后随客家人由北而南的迁徙,吸收了吴声歌曲、以及畲族山歌、瑶族山歌等少数民族歌谣的精华,成为一个博大精深、风格独特的民歌流派。
作为世界移民之都的典范,深圳不仅代表了年轻和现代,同时还深藏着悠久、淳朴的本土文化。活跃在坪山田头山下的深圳传统艺术——客家山歌,因其优美动听而代代相传,因其源远流长而成为这座城市变化和发展的见证,也让石井有了“文化石井”的美誉。
坪山区田头社区新曲村,这个位于田头山脚下的客家村落,从立村开始,客家山歌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300多年传承,如今接过山歌衣钵的是一位60岁的老人吴建东。吴建东从小听母亲唱山歌,十几岁的时候就能自编自唱。他的客家山歌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情感真实而感人。在他的山歌里,仿佛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虽然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但40多年的深厚功底令他唱起山歌来仍然游刃有余。在吴建东的婚恋歌、砍柴歌、生活歌中,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掷地有声,旋律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客家山歌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它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恰如其分,通过不同时期的客家山歌就能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坪山有一首客家山歌流传很广:“杨梅时节雨纷纷,耕田人家眼饿昏。放下禾镰又粜米,泪水拿来当茶饭。”这种凄苦的情境就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吓陂村东纵老战士高松在东江纵队成立43周年纪念大会上为曾生司令员、王作尧副司令员唱客家山歌,山歌一出口,老将军打开了记忆,好像回到了当年戎马倥偬、战火纷飞的年代。
高松
客家山歌兼具音律、文学、历史、民俗等多种内涵,它不仅是客家人抒发感情的方式,也是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历史的载体。客家山歌作为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是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精神财富,是客家文化中的瑰宝。
End
内容来源:坪山区委组织部
图片来源:《董必武(画册)》、深圳市东边纵研究会
编辑整理:坪山先锋
运营服务:晶报社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