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功落下帷幕。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本届文博会实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的“满堂红”,超过10万件文化产品、近4000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自信与底气,也显示了数字赋能和文化传承、内容创新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数字文化产品大放异彩
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让云音乐会、云录制、云展览、云观影等成为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模式,不但在“稳增长”中发挥了重要力量,还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本届文博会上,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意为灵魂,通过跨界融合发展产生的诸多文化产业新型业态集中亮相,显示了这一发展趋势。多个“科技范”十足的文化展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体验。AR扫一扫,文物也能“说话”;把手放在感应区做出固定手势,竟能“指挥”文物动起来。
文化和旅游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果展区成为一大亮点,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化产业国际标准和数字文博等五个板块,集中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在数字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新成果。
各省市也充分展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成果,一批数字化文化产品争相在展会上亮相,充分展现了数字化赋能文化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上海展区围绕“品牌展现空间、文化消费场景、文化赋能案例、数字装备体验”的特点,打造多个互动体验场景,观众们纷纷和大屏幕上的画作进行互动,体验数字化“可触摸的艺术”。
在江苏展区,曾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时吸粉无数的“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搬到了深圳文博会现场。裸眼3D,5G+VR720°全景视角,让现场观众一镜穿越17座运河城市,体验祖国的大好风光。
文化产业新业态亮点纷呈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但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对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届文博会上,“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设计”“文化+IP”等新业态,都让人看到了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带来的无限可能和勃勃生机。
河南展区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为主线,将《唐宫夜宴》为代表的优秀文化创意产品带到了现场,以内容创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打“非遗匠作”的大田匠作文化村分会场依托两百年历史的客家围屋——大田世居打造了全国首个体验型木作博物馆,通过文物活化利用发挥文化遗产价值,不但弘扬了大国工匠精神,也盘活了当地的家具产业;北京展区的古都文化、京味文化,四川展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云南展区的“跟着大象赏云南”文旅融合项目,贵州展区的“绿水青山”主题区的康养度假旅游项目,都反映了近年来“文化+旅游”业态的蓬勃发展。
大湾区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大湾区文化产业如何协同发展、如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显示了近年来“共建人文湾区”的系列探索。
粤港澳大湾区馆内,广州的粤剧、东莞的珠宝、佛山的香云纱,竞相展示。在广东馆文化创意展区,观众可以欣赏醒狮、玉雕、榄雕、广绣、制陶等岭南非遗文化,也可以了解“粤菜师傅”“广东技工”等岭南文化IP群,感受传统文化与潮文化碰撞产生的迷人魅力。
在澳门创意馆,澳门设计师岑健恒带来了卡通乌龟“何小涌”,澳门本土美食、地标等不同特色美食景点被刻印在龟壳背包上,展示了澳门特色和潮流文化。
“我来自澳门,但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和落地,涉及大湾区不同的城市。比如这个玩偶在惠州生产,口罩厂设在澳门,而服装产自中山……”在岑健恒看来,大湾区紧密结合的产业链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香港创意馆内则重点展示了香港设计师及其作品的创新理念,涵盖产品设计、服饰设计及文创设计等领域,以及和国家博物馆合作设计的产品。“香港设计师可以利用大湾区及内地文创产业的发展机遇,拥抱更广阔的市场。”策展人黄竞表示,香港与内地文创设计也在不断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往期推荐
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 博览交易会情况通报
线上线下双轨并进,文博会云端展厅同样精彩
文博会秀“科技”:让文化“潮”起来
来源 | 光明日报 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图片中的小程序码
或点此进入“文博会+”
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