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把爱国种子埋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信念的颜色是中国红
光明日报记者 杨飒
86年前的南开大学始业式上,张伯苓校长面对全体南开师生发出了著名的“爱国三问”。今年9月7日,在南开大学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上,4186名本科生、5347名研究生再一次重温这质朴厚重的“三问”。“你是中国人吗?”“是!”“你爱中国吗?”“爱!”“你愿意中国好吗?”“愿意!愿祖国繁荣富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最强音在南开上空回荡,经久不息。
在这个“十一”假期,代表信念的中国红飘扬在祖国大地,全国各地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尤为浓烈。而在日常生活中,各学校也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看—说—做—行”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日常课堂内外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度融合,让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把爱国种子埋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1、特殊日子开展特别纪念
今年3月5日,全国学雷锋日来临之际,乌鲁木齐市第36小学少先队大队干部和部分学生与69240部队的战士们开展了“军民共建,践行新思想,让雷锋精神放光彩”活动;“七一”前夕,在69240部队11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十一”期间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一系列在特殊时间举办的特殊活动,第36小学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六年级的李泽熙同学说: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我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学习,练就本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社会主义新时代好少年,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李振认为:我们少年儿童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这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就是要培养更多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的青少年儿童。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激发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目标,使之满怀“少年强则国强”的使命感。
学校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等活动中,可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参与感。
今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90周年纪念日,借助这一特殊的纪念日,安徽省淮北市泉山路学校开展纪念“九一八”事变90周年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9月13日早上,泉山路学校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学校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号召大家不要忘记那段苦难的岁月以及那些曾经为民族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人们。
随后,学校三四年级开展了“勿忘国耻,奋发图强,吾辈自强,强国有我”队会课活动,各中队辅导员以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们重温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学生说,在辅导员们深情满怀的讲述中,那些触目惊心的侵略证据与铭刻着“九一八”的残历碑,深深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9月15日下午,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代表前往淮北市博物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6周年图片展”,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诉说着战争年代先烈们英勇奋战、投身报国的感人故事,让师生们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爱国主义教育。
2、爱国主义教育遍布校园各处
“是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走进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的红色教育基地“人亚学堂”,一抬头就能看见这个问题。
“人亚学堂”以革命烈士张人亚的名字命名。张人亚,被誉为“党章守护者”“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曾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和中共首部党章等珍贵文献。而霞浦学校,就是张人亚的母校。
“人亚学堂”占地600多平方米,由一条特色化党建文化长廊、一个多功能视听体验馆和一个综合性实践基地组成。学校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将“张人亚精神”活化为可看、可听、可互动、可传承的精神食粮。师生们在影像回溯、互动游戏、戏剧欣赏、场景体验等系列活动中,学习张人亚的故事,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党章比生命更重要’是张人亚的回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大同学对这个问题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霞浦学校校长张剑霞介绍,“我们希望所有的新同学在参观学堂时,能够带着问题学习体会,找到自己的答案。并且,我们希望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贯穿整个初中的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直至找到自己的答案。”
现如今,参观“人亚学堂”成了每一个霞浦学子的“入学必修课”,“人亚学堂”也成了一块根植于红色基因上的课程试验田。
“我们为什么要爱国?”在校长思政课上,张剑霞向同学们抛出问题。在中学生的认识当中,对于祖国的热爱似乎应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爱国的原因。张剑霞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张张照片,告诉孩子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人人都爱党爱国,建设祖国,才能拥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爱国的原因和意义,开始思考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在“人亚学堂”举行的校长思政课堂已成了学校的保留项目。从小学低段、高段再到中学段,学校为每个学段的学生都设置了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思政课。课堂不拘泥于常规形式,师生们共同研习、讲述、讨论、活动、探究,体会理解爱国的意义、为什么要爱国、该怎样爱国。
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将这种感情带到学习及日常的生活中,厦门市集美区杏滨小学的老师们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里的嘉庚园,通过学习陈嘉庚先生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杏滨小学的老师介绍,教育教学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爱国情怀遍布校园之内。老师们带领着同学们步行长廊,讲解回顾重大历史事件,所到之处学生们侧耳倾听、用心牢记。细致、生动的讲解,让学生们对党的百年历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百年历程的中国进入强国时代需要青少年努力奋斗,激起学生们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
3、红色研学丰富精神世界
今年1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编制了“研学旅行在北仑”研学手册,为全区8万余名学生设计了9条富有教育意义的研学线路,北仑区的张人亚党章学堂就是其中“红色印记追寻之旅”线路上的重要一站。
7年级的刘馨梦同学是霞浦学校《红色基因代代传——追寻校友张人亚》课题研学小组的组员。这个课题,是她在学校“人亚学堂”深入学习了校友张人亚故事后,和7名组员一同确定的。
走访张人亚故居、采访张人亚的外甥女江碧波奶奶、参观党章学堂……通过一系列的研学探究活动,刘馨梦和组员们对张人亚的故事和“人亚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研学过程中,小组成员们得知了党章学堂正在招募小讲解员,纷纷报名参加。经历了选拔赛上的模拟讲解、知识竞赛等一系列环节后,刘馨梦和2位队友成为了光荣的小讲解员,她们累计接待了16批次500余人次的访客。如今,身披讲解员红绶带的小巧身影,成了张人亚党章学堂一道特色的风景线。
除了张人亚党章学堂,北仑区各校都在依托区域红色教育资源搭建的研学线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上学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的同学们接过代表传递长征精神的扁担和箩筐,踏上了25里的徒步征程,重走“长征路”。路程虽只有几个小时,但行程中同学们只喝白开水,只啃白面馒头,学习革命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平时,学生们只能在书本上学习革命战士的精神,感知也是片面地。而‘微长征’这样的形式,让所有同学对那段艰苦岁月、对革命战士的意志和精神有了真实的体验,对大家来说是一次宝贵的沉浸式红色教育。”宁波东海实验学校校长王建垂表示。
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码头、北仑区开发开放馆、北仑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梅山盐场……越来越多的区域红色教育资源被挖掘利用,成为北仑学子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北京市密云区石城镇也是一片红色的沃土,这里涌现出了许多民族英雄,如浴血奋战抗侵略的白乙化,用生命书写不屈不挠精神的“七烈士”等。其中,一位名叫邓玉芬的英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
石城镇中心小学每年都来“英雄母亲邓玉芬”主题广场和主题雕塑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今年“六一”,学生们再一次来到这里。邓玉芬奶奶的后代、三(1)中队的任溢洋向同学们讲述着她祖奶奶邓玉芬的英勇故事。她说:“祖奶奶一次又一次地叮嘱她的儿子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辅导员王旭则为队员们讲述了他在党的召唤下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历程:“我毕业后来到英雄母亲邓玉芬的家乡——石城小学,学校的老党员给我讲述了邓妈妈的英雄事迹,她那英勇无私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你们生长在英雄的石城,也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为红领巾增光添彩,长大后为家乡、为祖国开拓进取,奋发图强。”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05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