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家校 | 5招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家校 | 5招让孩子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思考家长很重视家庭教育,为何有的孩子偏偏不爱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拒学的状况。近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举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学兰博士,探寻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重要“密码”。父母或成破罐破摔“帮凶”场景二孩子看起来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一直不佳

思 考

家长很重视家庭教育,为何有的孩子偏偏不爱学习,甚至出现厌学、拒学的状况?近日,由深圳市教育局举办的“家庭教育大讲坛”邀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学兰博士,探寻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重要“密码”。

要让孩子学得好,就要使其先爱上学习。如果孩子自身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只靠家长使劲给孩子补习或刷题,即使撑起了分数,也会后劲不足。刘学兰表示,孩子的好奇心就是学习的起点。为什么有的孩子入学后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情况?刘学兰用几个生活场景,阐释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如何被消磨掉的。同时,她为家长提供了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方法。

归因

家长缺乏正确引导,孩子出现认知误区

失败非成功之母

场景一

一个孩子刚学会下象棋,便兴高采烈地去找爸爸下棋,连下10盘,结果孩子全输了。第二天,孩子依然兴致勃勃地找爸爸对弈,再下10盘,还是全盘皆输。到了第三天,孩子不再主动找爸爸下棋了。

刘学兰认为,这位爸爸没有给孩子创造赢的机会,反而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来说,失败并非成功之母,成就感才是。同理,学校教育亦如是,很多孩子刚进入校园,对学习充满渴望,但经过几次作业或考试,感受到的只有挫败,不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又无法得到及时引导,孩子就会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父母或成破罐破摔“帮凶”

场景二

孩子看起来很努力,但学习成绩一直不佳。家长总是唉声叹气,甚至忍不住对孩子说:“你真是又笨又蠢!”由于孩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感和生气,家长就时常把“笨”挂在嘴边。

刘学兰表示,很多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确实付出了努力,这时候如果家长埋怨孩子太笨,就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阴影。在家长言行的“催眠”下,孩子误以为自己即使再努力也没有用,对学习感到无能为力,于是放弃努力,破罐子破摔。这跟不恰当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假如孩子真的很努力,但学习效果依然不佳,除了极少数是智力因素外,真实原因应该与学习方法和策略有关。刘学兰认为,家长的指责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应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上,且方法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故意不学习以“保全”能力

场景三

孩子都希望自己聪明勤奋,能够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赏识。但当孩子预料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时,自认为会面临两个选择:继续努力,“暴露”自己能力不够;故意不努力来“保全”自己的能力。很多孩子都选择了后者。

刘学兰表示,孩子不爱学习,除了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外,还有可能是孩子有意而为之。每个人都想得到很好的印象分,所以孩子的言行都是其维护自我价值感的“武器”。

在能力和努力面前,很多孩子都选择维护前者。当老师和家长对孩子说:“你很聪明,就是不够努力。”其实,有些孩子内心是窃喜的。于是,他们就会故意不努力,觉得这样别人就不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认为维护了更重要的东西。

有些孩子厌学、不愿意去学校,刘学兰认为,家长只看到了表象,实际上这是孩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家长应了解其内在动机和心理原因,慢慢引导孩子走出认知误区,让孩子正确面对学习并爱上学习。

方法

以孩子为本,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过重的学习负担和压力,也是导致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原因。“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压力山大”的学习状况也会随之改观。那么,如何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刘学兰认为,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为此她给出了5个方法:

设置有挑战性的目标。这个目标最好是具体、清晰、难度中等的,家长可让孩子参与目标的制定。换句话说,“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对孩子来说就是“中等难度”,也更容易实现。反之,过高的目标会让孩子畏缩,甚至3分钟热度后就不会再付诸努力。

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自主选择机会。比如,周末孩子是先看书还是先玩耍,由他自己规划。家长要尊重和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选择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并自行建立与学习有关的规则,这样既能培养“我的学习我作主”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健康的人格。

给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孩子从出生起就具有好奇求知的本性,入学后,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分化,有些孩子会因在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而对知识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没有成就感的孩子,家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成绩好的学科、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及时予以鼓励和肯定。同时,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进行分解,缩小难度,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把孩子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是什么并学会欣赏它,如果家长粗暴地说“不要打球了,去学习”“不要听歌了,去学习”,会让孩子认为自己感兴趣的事与学习是对立的,自然反感家长让他去学习这件事。例如,孩子喜欢某位明星,应该让他看到明星在光环背后的付出,引导他努力成为像明星一样优秀的人,并把对明星的热爱迁移到学习中来。这种迁移是一个有效的疏导过程,而不是限制。刘学兰说,有些家长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完全不了解,只和孩子谈学习。“家长多谈谈孩子感兴趣的内容,这样才有可能建立顺畅的亲子关系。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学习的问题就更容易解决。”

尝试让孩子转换角色。创造机会让孩子转换角色,就是在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有实践表明,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辅导,在坚持四个月后,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且他们的学习动机、人际关系都出现了积极改变。每个孩子都喜欢当“小老师”,那家长何不重新当回“学生”?让孩子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收获了自信和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刘学兰还提醒家长,在有效激发孩子内部学习动机的同时,还要学会激发外部学习动机。不过,在这一方面很多家长用力过猛,也容易出现偏差。“家长要善用表扬和批评,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为辅;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让孩子知道努力是有价值的。同时,家长不要滥用物质奖励,物质奖励容易打乱孩子内部学习动机的建立。在批评孩子时,情绪要平和,就事论事。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具体明确。”

专|家|介|绍

刘学兰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刘学兰博士。

记者 | 雷丹 整理报道

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