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往知来丨跟着总书记学历史:走过一甲子,一个油田的“胜利”之路
2021-10-22 17:15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工智能朗读:

鉴往知来丨跟着总书记学历史:走过一甲子,一个油田的“胜利”之路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大庆油田写过贺信,祝贺这个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发现60周年。今年10月21日,正在山东考察的总书记来到胜利油田,这是在新中国土地上崛起的另一个大油田。今年是胜利油田发现60周年。回望“胜利”之路,可以收获诸多启迪。

从无到有的“胜利”之路

1961年4月16日,山东东营村附近的华八井,一股黑褐色油柱从井管内喷涌而出,这是40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喷出的第一股工业油流。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石油资源极其稀缺。地质科研人员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苦苦寻觅。他们住牛棚,食野菜,饮苦水,在历经华一井到华七井的先后落空之后,终于等来了华八井的喜讯。

此后,几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大军扎营荒原,打响了胜利油田大会战。大庆油田王进喜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同样也是胜利油田无数“铁人”苦干实干的写照。汽车开不进井场,钻井队工人就手拉肩扛,拖运架设钢铁设备,把钻头插入大地深处。

1965年1月25日,位于胜利村的坨11井试油放喷,日产原油1134吨,这是全国第一口千吨井,彻底改写了“华北无油论”,胜利油田也由此得名。到1978年,胜利油田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点赞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称之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每一个辉煌成就都浸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

科技创新的“胜利”之路

有人说,胜利油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

胜利油田被称为石油地质的“大观园”,这里囊括了全世界三分之二以上的油藏类型,构造复杂,断层密布,就像“一个摔碎的盘子,又被踢了一脚”,勘探开发难度之大,为世界所公认。

针对胜利油田油藏“薄、小、碎、深”的特点,近年来,科研人员自主研发出了多项勘探开发新技术。比如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就像给地层做“CT”,更容易锁定石油的“藏身之处”。领跑世界的化学驱油技术,相当于用扫帚将岩石缝隙中的石油“扫”出来,成为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杀手锏”。

油田勘探与开发,越到后期,难度越大。“复式油气聚集带”勘探理论、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油气精细勘探理论技术及示范应用……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以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为支点。

“十三五”期间,胜利油田在勘探开发领域就有9项理论、18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碎盘子”里做勘探开发的胜利油田人,实现了“找得到、采得出、稳得住”。

60年来,胜利油田发现81个油气田,累计生产原油超过12亿吨,约占同期全国陆上原油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创造了老油田持续稳产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上个月在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考察时,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包括能源安全在内的各种安全。

绿色发展的“胜利”之路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也是一家企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经营的底色。

渤海莱州湾,碧水蓝天,群鸟飞翔,井架高耸。这是胜利油田青东5海油陆采平台呈现的景象。海油陆采,就是以建设人工岛的方式开采海滩石油。胜利油田的这个海油陆采平台,以清洁生产的方式,构建了和谐相处的生态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地处黄河入海口的采油平台,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忙碌景象。为了保护好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将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300处油田生产设施全部关停退出,实施生态修复。

为了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胜利油田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促进碳中和。目前已在7个区块注入二氧化碳43万吨,增油10万吨。其中封存二氧化碳40万吨,可转化为碳交易产品。

胜利油田还持续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十四五”时期,新能源占比将由现在的5%提升到20%。

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将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走过一甲子的胜利油田,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立下赫赫战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胜利油田人将坚持改革创新,让老油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胜利”之路带给国人的启迪,仍在延续。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龚雪辉

主笔丨侯艳

播讲丨黎春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责编丨郁振一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刘冲 于明立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