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双减”政策旨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作业及校外培训负担过重的问题,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的作业变少了,课外培训班也关停了,孩子的学习成果靠什么检验?许多家长为此焦虑不已。“双减”政策要求完善家校社协同机制,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对于不同学段的家长来说,如何与学校配合减负?又该如何转变观念,缓解焦虑,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本报邀请了3位一线教师,分别为小学低段、小学高段和初中学段的家长答疑解惑。
01
聚焦“双减”后的家庭教育
□ 曾雅敏
本学期是“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第一个学期。作为小学低年段的一线教师,这段时间,我在和家长的沟通中,在浏览网络上关于“双减”的新闻时,发现了家长们随之产生的新焦虑——不练习,不考试,我的孩子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那么,家长应如何缓解这种焦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调整。
识得庐山真面目
在“双减”政策推进之前,家长经历了长期内卷化的“剧场效应”和“囚徒困境”,他们往往通过孩子一纸试卷的分数来验证教育的有效性,衡量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双减”后,这个衡量标准逐渐弱化,原本坚信的教育获得感没有被满足,一些家长确实会感到迷茫。
家长首先要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对于“双减”政策,家长们身在其中,又心系孩子未来发展,难免不知该从何下手。翻阅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双减”政策的文件和新闻,不难看出“双减”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完善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规范校外培训机构,遏制侵害群众利益行为,从而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教育不是让家长倾尽所有都无法触及的奢侈品,“双减”政策实质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质,顺性而为,减轻负担,缓解焦虑。
所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父母内心的稳定和富足才是良好家庭教育的支柱。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双减”后的家长角色担当:心灵营养师、学习引领师、人生指导师、习惯监督师、兴趣合伙人。这些角色担当对家长培养孩子来说既是方向,也是挑战。做好这几种角色担当并不会增加家长们的负担,反而是家长角色的回归,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更加了解孩子,增加亲子沟通的有效性。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双减”后,家长还要学会激发孩子内在的源动力。父母们曾坚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有源动力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实现父母的愿望,也不是让孩子走向人生巅峰,而是给孩子正确积极的力量,让孩子有追求幸福的能力,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加工系统。这样的孩子,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革,始终都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从容不迫。因此,家长应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为他们将来追求幸福生活提供动力,而不是纠结于孩子未来教育前景的不确定性,违背教育规律,机械性地给孩子增加大量单调又低效的学习负担。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在实践中学习能有效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为将来进行更为复杂的学习提供身体和心理保障。
一位颇具智慧的二年级学生的妈妈,“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没有让她慌乱,反而让整个家庭放开手脚来落实对女儿的培养计划。她把对女儿的培养简单归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位学生家中随处可见大小书架,父母还专门设置了丰富有趣的专属阅读空间;每天都能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阅读的夫妻俩甚至配合孩子扮演书中看到或想到的稀奇古怪的小场景……家长为孩子“读万卷书”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精神保障。
家长要科学规划好“双减”后孩子的空闲时间,拓宽孩子发展的广度。比如,可以利用假期带孩子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和孩子一起每天坚持锻炼以强健体魄;带孩子参观自己的工作单位,增强孩子的社会阅历、提升交际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做家务的技能……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其前进动力就像源头活水,即使有一天父母无法为其保驾护航,孩子也能成为自己的船长。
长风破浪会有时
作为家长,还应该相信等待的力量。孩子终将乘风破浪,家长们要有这份信任的勇气和胆识。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自然规律,也不要违背孩子发展的内在“时间表”、人为地通过训练加速孩子的发展。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伯乐”,此“伯乐”并非“我家孩子真聪明”“我家孩子样样行”,而是要善于发现什么最适合孩子,让孩子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不擅长做什么,扬长补短。有了这样的客观分析,家长们与孩子相处时便会明白孩子的行为本质,不会再为孩子一时犯的错而心烦气躁。
许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做得不好而事事包办代替,殊不知低年级孩子试错成本是最低的,家长放手让孩子去试错,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效,这样的成效是将来孩子长大后家长们绞尽脑汁也无法达到的。
我经常会刷家长的微信视频号,上面记录了孩子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中一个视频号引起了我的关注,视频中二年级的小女孩站在小矮凳上,从切菜颤颤巍巍、放油离得老远、洗碗水溅四处,到后来竟然煮起了小龙虾。此外,我看到了一系列“小老师”合集,从英语期末复习讲到语文看图写话,再到数学乘法入门、古诗《梅花》赏析,甚至给阅读小组的同学开起了线上直播讲解,种类之丰富堪比网课;我还看到了带着大球小球在草地、运动场上恣意奔跑的小少年……也许现在的他们菜不一定做得好吃,课也不一定讲得出彩,球也不一定打得精妙,但孩子敢讲、敢唱、敢跳、敢表达,将来的他们会拥有无限可能。
作者简介:
曾雅敏,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深圳市刘美芳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宝安区优秀教师。
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