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心理 | 把脉青少年心理健康,消除畸形“粉圈”文化

心理 | 把脉青少年心理健康,消除畸形“粉圈”文化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例如,歌手的专辑要“买一咬三”,指有能力买100张专辑就咬咬牙买300张;歌手的代言就算买完再退货也要买一堆;歌手社交软件的动态要时刻关注……畸形的生态导致许多粉丝为了自己在“粉圈”的优越感,为了拥有话语权和地位,甚至为了让自己“配”追星,非完全自愿地去砸钱、做数据等。这种文化广受诟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形成。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的特点的人物,于是他们关注到了明星

“粉圈”文化

“粉圈”,泛指所有追星圈子,也称“饭圈”。“粉圈”文化是依托偶像艺人和粉丝经济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指一群由粉丝组成的组织和团体,自发地给偶像助威或宣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春期孩子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生理心理发展的冲突、同伴关系的需求。一些商家和媒体利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无底线的营销,引发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例如,歌手的专辑要“买一咬三”,指有能力买100张专辑就咬咬牙买300张;歌手的代言就算买完再退货也要买一堆;歌手社交软件的动态要时刻关注……畸形的生态导致许多粉丝为了自己在“粉圈”的优越感,为了拥有话语权和地位,甚至为了让自己“配”追星,非完全自愿地去砸钱、做数据等。

这种文化广受诟病,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形成。针对“粉圈”的一些不理智追星现象,笔者梳理了其出现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对陷入狂热追星的青少年群体有所帮助。

□ 李文涛 (宝安区滨海小学)

1

“三步走”正向引导,严防“狂热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谈到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问题时特别强调,到了青春期,个体会认真回答“我长大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一永恒的问题,并不断追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这个人怎么样”“我要到哪里去”。这种困惑源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的特点的人物,于是他们关注到了明星。如果明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

面对这一状况,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首先要知道孩子开始关注自我、反省自己,是一件好事,是他们成长的表现,但这时也需要将孩子们往积极方面引导。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秉持人性本善价值观,即“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虽然不见得都能做到想做的事情,但都是有资源与潜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也知道自己的目标与方法”。

第二步:尝试和孩子讨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带给了自己怎样的满足感?在追求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缺失了什么?面对获得与缺失,自身有哪些资源与潜能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第三步:做一个智慧的倾听者,当孩子做出一小步理性观念和行为的改变后,给予他们真诚的鼓励和赞美。

这一过程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自我同一性过剩的局面,心理学上称之为“狂热主义”,即一个人因过分地卷入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自己的方式是惟一正确的。他们将一些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种“过于自我”的状态,容易导致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

2

多方干预形成合力,避免“极端走向”

青春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生理。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且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父母对自己的监管控制。

这便为出现同一性缺乏的极端情形提供了可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称之为“拒偿”,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一些青少年将自己融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的群体,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某种破坏性的行为,他们有自己热衷的事,但这些事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

例如,目前流行的网络“耽美”小说、漫画等,走进书城,这一类书籍前往往坐满了穿着校服的中小学生,对比其他书籍,这类书籍被学生翻阅、传递得最为频繁。受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类小说和漫画一是会对青少年性别身份认同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出版商为了抢占市场、固粉的一系列操作,容易掀起粉丝群体的情绪对立,导致“粉圈”文化进入校园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如果青少年在书店、网络、电视中经常看到该类内容,社会又没有相关的教育,内心缺乏评判标尺的他们,很难产生理性认知,只能要么歧视、要么盲从,陷入极端走向。

因此,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青少年刊物市场的管理,通过规范管理和引导,让“粉圈”尽快走入规范化,抵制炒作。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要多了解多干预,携手为青少年创建健康文明的读书学习氛围。

3

“五指法”满足需求,破除“圈地自扰”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们对同伴友谊的需求逐渐大过对父母的需求。偶像崇拜也是青春期孩子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迫卷入追星行列的,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

“粉圈”文化利用青春期孩子们对同伴需求的渴望,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操作,成熟的产业链与商业模式也逐渐形成:改编原著小说——选角——双男主炒恋情——剧播完后双方自行切割。在这套流程中,每个环节几乎都会在社交平台上掀起风浪,大量青少年投入其中,被讨好、利用、收割,甚至还掀起了仇恨对立情绪,使负面影响无限扩大,导致校园或社交平台戾气蔓延。

面对孩子正常的同伴关系需求,家长如何做到既合理得当的满足,又解决孩子沉迷“粉圈”文化的问题?建议家长和孩子可以使用“五指法”,即伸出“五指”,问问自己“网络有什么方法”“身边的家人能给你什么方法”“专家能给你什么方法”“过去的经验能给你什么方法”“有相似经历的朋友能给你什么方法”。面对一些问题时,这个方法能拓宽孩子们的求助渠道,避免出现“圈地自扰”的情形。

要彻底解决畸形的“粉圈”文化现象,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聚焦热点问题给予精准打击,又要压实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还需多方共治形成合力。作为偶像,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追求,为粉丝传递正能量;明星经纪团队、粉丝后援会等应倡导理性追星;家庭和学校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偶像观,寻找正向的偶像,如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等;青少年自身,也需要真正的认清问题所在,避免产生从众心理,建立独立的自主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理性追星,文明上网。

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