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2021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7位海内外专家人才以“聚天下英才 筑创新高地”为主题展开演讲。台上,倾情分享;台下,掌声阵阵。在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中,庆祝第五个“深圳人才日”,以一座城市的名义礼赞人才、致敬人才。
毛军发
一流大学是一流城市的名片
毛军发,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高速电路互连与射频电子封装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各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作出重大科技贡献、促进科技革命,是成为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论坛上,毛军发以《一流大学与科技革命》为题作主题演讲,对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一流大学的路径以及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目前我国大学虽然总体实力与量化指标已达国际一流,但重大科学发现和重大技术发明不多,在开创新的学科方向、推动科技重大进步、解决国家 ‘卡脖子 ’难题等方面贡献还需要加强。”毛军发抛出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没有真解决问题,没有解决真问题,问题没有真解决。”毛军发认为这是导致大学科技工作主要问题的三方面原因。所谓“没有真解决问题”,是指我国创新文化和精神有待全面形成,真正追求或正在从事重大科技创新不多;“没有解决真问题”,是指一些研究课题立意不够高,与解决重大科技问题要求相比还有差距;“问题没有真解决”是指我们的研究在系统性、精细化、彻底度上还不足,在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平台上还要多下功夫。
如何解决?毛军发认为有两件事非常关键,首先是要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弘扬“两弹一星”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真心热爱创新,敢于、善于创新;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破“四唯”,不能单纯追求科研数量,注重科研成果质量、贡献和影响,聚焦到底解决了什么真正的科技问题。
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毛军发说,一流大学是关键。“因为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也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战场。更进一步说,一流大学是一流城市的名片,一流城市是一流大学的土壤。”
如何建成一流大学,可谓千头万绪,毛军发认为,重中之重就是布局未来、追求卓越。“布局从0到1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方向和变革性技术,在若干领域引领学科发展,为人类科技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同时围绕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布局一批战略性、颠覆性、全局性、 ‘卡脖子’技术,从而打造我们自己的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约翰·斯彼克曼
深圳有令人兴奋的科研环境
约翰·斯彼克曼,英国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药学院讲席教授,深圳市代谢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中年发福不是因为新陈代谢变慢”“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是否让你大吃一惊?这两项研究成果都出自约翰·斯彼克曼,他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与生殖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约翰·斯彼克曼2011年来到中国,但来深圳只有一年。他后悔没有早点来。“不要犯和我一样的错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要等了,来深圳吧!”他表示,深圳有令人兴奋的科研环境,有更多机会,非常鼓励创新研究。
“和欧洲一些适合科研的地区相比,深圳又同时拥有良好工作环境、宜居好天气、漂亮的城市景观、便捷的交通等,而这些是欧洲许多地方无法同时具备的。”约翰·斯彼克曼把很多前员工带到深圳,“希望接下来10年可在深圳贡献我的研究成果,和深圳共同成长。”
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的舞台上,约翰·斯彼克曼分享了他的关于肥胖和粮食安全的研究和思考。他认为,现在全世界都处于肥胖的大流行中,肥胖往往和慢性病的风险息息相关。
“如何治疗肥胖?最简单就是控制食物摄入热量,进入一种相对低热量饮食中。”但约翰·斯彼克曼发现,无法知道每一个人能量消耗,因为不同的人所需不同,因此需要了解人们总能量需求及影响它们的因素。对于这些问题,约翰·斯彼克曼利用“双标水数据库”等方法研究人的能量消耗与年龄、体重、运动量等因素的关系,并得出了运动消耗能量最终不会转化为总能量、运动量越大基础代谢水平越低、越胖的人减肥越困难等结论。
“我们可使用这些数据和模型解决食品和粮食安全的问题。”约翰·斯彼克曼认为,这些模型可预计不同人的能量需求,并建议如何降低这些需求。“减肥成功的前提是准确预测能量需求,然后计算出达到目标体重需要摄入的卡路里。我们的数据库可以精准推算个性化的能量需求,从而计算出应该吃多少。”约翰·斯彼克曼说。
邓兴旺
深圳在现代农业领域要有更大作为
邓兴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作为全球顶尖的生物学专家,邓兴旺2014年毅然辞去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教职,全职回国筹建属于中国人的农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2010年来到深圳,创建深圳作物分子设计研究院。
“在国外学术研究做得够多了,要回国为农民的增收做研究。”论坛上,邓兴旺怀抱一捆稻穗走上舞台,以《为中国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题畅谈如何让中国稻穗金黄谷满仓。
“一个中国农民最多养活4人,一个美国农民养活100多人。”邓兴旺说,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不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农业还是相对落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成果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方式落后,适合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作物品种严重缺乏、智能农机装备与智慧农业、大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农业”等痛点和难点问题亟须重大突破。
在深圳,邓兴旺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容易用、低成本、无风险的水稻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如今致力洁田技术(非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研发和推广应用。“我们坚信通过科技创新可以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邓兴旺信心满满地说。
对于深圳在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邓兴旺也是充满期待。“深圳的优势不在于有多少种田的地方,而是有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各类科技人才。在新的100年,深圳在现代农业领域要有更大作为,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大众生活所需农产品提供科学技术和品牌。”
张翔
香港大学的愿景:连接世界和大湾区
张翔,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校长。研究成果获选《时代》杂志“2008年度十大科学发现”及“2008年度五十项最佳发明”,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凯西米尔效应”进行的实验成果被《物理学世界》选为2019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香港大学与深圳市政府签署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联手在深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论坛上,对这所崭新的大学,张翔比喻:这所“一国两制、一校两区”的新型大学,就好像一个人,有两条腿、一个心脏,同样的学术血液在两边紧密循环并融成一体。
香港大学在过去的110年,重视基础研究、国际化程度高、引才机制优势明显,不仅学术水平保持在一定高度,人文学科如艺术、哲学、金融等也都居世界前茅。
“有着百年历史的香港大学将和深圳市一道共建一所世界顶尖的大学。”张翔说,香港大学有一个愿景——连接世界和大湾区。利用香港大学国际化优势、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来推动深圳的源头创新。我们希望发挥香港大学在香港 ‘一国两制’优势,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同时在深圳建立一个全球校区,吸引全球顶尖的学生,两边联动,建造一所全球顶尖大学。
张翔还在论坛上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大学发展的思考,“中国大学在过去20年发展很快,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也相当大,目前大学的硬件发展得相当好。但是在自由合作的学术软环境建设,鼓励年轻学者独立研究、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学术评价的非学术干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以及新兴跨学科研究和教学等方面都急需打破传统壁垒。”
“在未来中国大学发展中,香港大学将在三方面发挥作用,即世界顶尖的基础研究、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人才蓄水池。” 张翔说,未来竞争是顶尖人才的竞争,虽然中国科技在过去40多年取得了巨大进展,但是某些方面,尤其是芯片还有“卡脖子”问题。为什么?就是因为顶尖人才还是缺乏。香港大学成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就是要打造源头创新的引擎,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来,一道研究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等巨大挑战,造福社会和引领人类的文明。
肖清雄
在深圳,把大象装进冰箱
肖清雄,全国技术能手、南粤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高层次人才,现任深圳市联得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共主持完成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PLC程序开发及技术攻关项目52项,为企业培养自动化技术骨干30多名,完成工程师自动化技术培训300人次,获2项国家专利及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爸爸,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儿子,大象太大,装不进冰箱!”“这里是深圳!想都不敢想来啥深圳啊!”……肖清雄在论坛上以他与孩子对话开篇,分享他从普通技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的故事与感悟。对于如何把大象装进冰箱,他重新给出“深圳四步曲”:大胆想、打开门、勇敢装、别关门。
在中专学习电子电工时,肖清雄就梦想成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罗东元那样“身怀绝技走天下”的人,他说第一步要敢想。在父亲指导下他打开了“冰箱的门”,怀揣梦想来到深圳。
“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第三步是最困难的,要勇敢把大象塞进去。”肖清雄说,当时在深圳为取得等级资格证书,他咬牙到深圳技师学院报名,白天当工人、晚上是学生。同时,深圳也在改革创新,技能考试和职称认定制度放开工作年限年龄限制,于是他在两年时间里,一口气考完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三个等级证书。
对于问题的最后一步,肖清雄与自家孩子有了分歧。孩子说“关上门”,而他认为在深圳最关键的一点是“别关门”,因为“大象”会和“冰箱”一起越长越大。得益于相关人才政策,肖清雄成立了深圳市电气控制技能大师工作室,带着本科生、硕士生70多人,完成了50多项技术攻关。
演讲中,肖清雄提起他在外资企业担任工程师时的一件事。“我们给一家公司建生产线,客户说‘还好你们是外企,要不然真担心完成不了任务’,这句话就像一根刺一样,刺在我心里。”肖清雄说,之后他进入深圳一家本土企业担任总工程师,立志拔刺。
去年疫情期间,一家知名德国企业联系肖清雄所在企业,订购汽车仪表盘生产线。肖清雄说,德国品质被誉为精密制造的“天花板”,这是该企业第一次向德国以外的设备供应商订购产品,当看到生产线平稳运转的那一刻,他心中的那根刺才真正地拔了出来。
“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服输,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想拔刺、都想把大象装进冰箱,来深圳!下一站,深圳等你!”肖清雄说。
卡罗琳·奎因
深圳是任何人都能融入的地方
卡罗琳·奎因,英国籍,赛能顶科技术开发(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2008年举家定居深圳。她是一位具有多语言能力、富有创造力的跨文化专家,也是深圳最活跃的国际志愿者之一。
“从我出生那一刻起,就沉浸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中葡混血,成长在香港的卡罗琳·奎因大胆拥抱多元文化:前往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读书,在德国、法国实习,在挪威工作、成家。地广人稀的挪威有着和香港截然不同的生活,但卡罗琳·奎因很快适应并生活了23年。
早在1988年她就曾到过深圳,2005年她和丈夫再次来到中国并收养了一个宝宝,看到了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进步。领养之旅在他们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于是在2008年,卡罗琳·奎因和丈夫,拉着两个孩子,提着四个行李箱,买了来中国的单程票。
来到深圳后,卡罗琳·奎因创办赛能顶科技术开发(深圳)有限公司。“深圳是每个产品开发人员的天堂。这里有独特的企业生态系统和供应链,这对于各类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尤其是高科技产品至关重要。这里还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工人,以及高效的运输和物流系统,这意味着我们公司能够比在欧洲更快地为客户生产出原型。”卡罗琳·奎因表示,深圳还是研发的生力军。
“我时常会想起我在香港的童年时光,也很高兴看到在深圳定居让我的孩子成为全球公民,开发她们的全球视野。”卡罗琳·奎因感到,深圳是一个非常适合儿童成长的城市:拥有众多国际学校、国际医疗,还有数不清的餐馆和商店,提供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同时,深圳的多个海外人才服务中心,也为中外居民提供各种主题的惠民服务,及各类文化语言活动。
“我们在这里感到如此安定,以至于有时在挪威和英国看望家人后,我们会开玩笑说,该回‘老家’深圳了!”卡罗琳·奎因感到,深圳是一个任何人都能融入、感到宾至如归的地方。
与此同时,卡罗琳·奎因不断用亲身经历去传播和推广深圳国际化城市新形象。作为华南地区挪威商会特别顾问,她还与香港的青年非政府组织合作,帮助香港青年才俊和企业家了解大湾区的职业和商业机会。“希望能激励更多人给深圳一个机会,来到这里亲身体验。”卡罗琳·奎因说。
林海晖
“三大闭环”是深圳创业的三大优势
林海晖,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双博士,深圳市绚图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曾任美国星铂联颜料制造公司全球首席技术官、美国迈图高新材料集团战略技术部总监。加拿大总督奖章获得者、2001年瑞士乔诺法青年研究奖获得者、24项美国专利发明人。2014年回国创业,是国际知名特种颜料专家。
“人生就像乘坐一辆火车。”林海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从厦门长大到多伦多求学、芝加哥工作,再到深圳创业,这是他人生4个重要站点。至于为什么选择深圳创业?林海晖表示,当年他是经罗湖口岸出国留学,决定回国创业时考察了国内很多城市,而深圳拥有三大优势:产业闭环、金融闭环和政务闭环。
林海晖在演讲中进一步阐述,产业闭环是指关键供应商与关键客户要在3小时车程范围内形成集群,节省创业时间和整合成本,深圳有完整产业链;金融闭环,是指从初创企业到IPO至少要5轮融资,这期间涉及股权和债权融资各类金融产品,深圳科技金融资源齐全;政务闭环,是指深圳有很清晰的城市定位,持续稳健的产业政策,简洁有效的政企关系及充分法务指导保障。
谈及创业经验,林海晖表示,成功企业都有共同特点,首先要有核心技术平台,并可以延展到多个应用中,其次要有小赛道与大赛道考量,在小赛道先练团队,等发展到位再走向大赛道。
林海晖以自身经历为例,当初他们选择的核心技术平台是纳米微包覆技术,在切入点上选择了色彩材料的小赛道,再切入柔性印刷电子领域,“为什么一开始选择小赛道?因为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中型企业,我们的技术优势可以弥补生产能力和全球布局上的不足。”
今年是林海晖在深圳创业的第7个年头。他说,创业头三年他们在光明留创园完成了研发、中试、小生产,之后通过3轮融资完成建厂、扩容,如今公司的新材料产品已应用到汽车涂料、化妆品、儿童玩具等,公司也已具备了全球供货的能力。
“所有的人才都应当把他的下一站放在深圳,这里有最棒的人才政策,你的技术可以落地,你的梦想可以实现。对科技人才来讲,没有什么比梦想得到实现更重要。”展望未来,林海晖在演讲最后也道出了心中期待——“百年奋斗中华心,海外学子聚中国”。
两代工匠 薪火相传
“掌声有请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劳动模范罗东元!”10月31日上午,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主持人许戈辉话音刚落,现场掌声雷鸣。
站在舞台中央,刚刚结束主题演讲的全国技术能手肖清雄随即望向舞台左侧,只见一个身影走了出来。肖清雄快步向前迎接,随后与罗东元紧紧拥抱。
“男儿有泪不轻弹”。与罗东元一同回到舞台中央时,肖清雄眼眶早已湿润。
十多分钟前,作为论坛邀请的专家人才之一,肖清雄登台分享自己从普通技工成长为高级技师的故事。他说,心里第一位想感激的人,是素未谋面的老师——罗东元。
罗东元,广东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电工、高级技师,第五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曾获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14年前,当肖清雄在中专学习电子电工时,实训车间里就挂着罗东元的宣传画,旁边还写着大大的标语“身怀绝技走天下”。从小不服输的肖清雄,心里暗下决心要像罗东元一样。14年后的今天,他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感谢罗老师,为当年的我提供精神支柱,也是我未来的指路灯。”第一次见到罗东元本人,肖清雄语气难掩激动。
两位技术能手,相似背景,热爱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敢于创新,都是从普普通通的工人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成为“蓝领院士”。
站在舞台上,罗东元感慨:“我们国家重视技能人才的成长和成才从未有像今天这样的高度,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我们能力的广阔舞台。”
此行,罗东元给肖清雄带来他的书法作品,誊抄内容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的殷切期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榜样的力量,精神的传承。两代工匠,薪火相传。论坛上,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
---人才深圳---
微信号:szrcgz
来源 | 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