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家校 | 拒绝“内卷”,为孩子定制成长“发动机”

家校 | 拒绝“内卷”,为孩子定制成长“发动机”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02聚焦“双减”后的家庭教育□靳丽敏小学高年段“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角色逐渐回归。当发现孩子参加课后延时服务后回家不再做作业,或感觉孩子玩耍的时间陡然增多,不少家长,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小学高年段家长,的确会有些无所适从。”作为教师,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02

聚焦“双减”后的家庭教育

□ 靳丽敏

小学高年段

“双减”政策实施后,家长角色逐渐回归。当发现孩子参加课后延时服务后回家不再做作业,或感觉孩子玩耍的时间陡然增多,不少家长,尤其是面临小升初的小学高年段家长,的确会有些无所适从。面对被减掉各种“内卷”的孩子,家长该做什么?怎么做?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写道:“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孩子的习惯,大多受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孩子的教育,需要父母的引导与示范、支持与鼓励。“双减”背景下,家长应该思考和重建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育人方式。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访谈多位家长后,在此为小学高年段的家长们解惑支招。

01

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模塑作用。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高年段,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双减”后,为了让小学高年段的孩子顺利完成从儿童到青春期的过渡,为他们的人生涂上明亮的底色,不妨先从家庭教育行动起来,家长应关注并做好三个方面。

一、公民意识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公民。对孩子进行公民教育,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公民对待,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日常体验中引导孩子做一个诚信、友善的公民。

二、生活教育

没有接受过生活教育的孩子,就不能自立、自强,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放眼当下的很多家庭,“鸡娃”内卷下的孩子,所受的生活教育是很匮乏的。当家长埋怨孩子不自立、不懂事时,往往忽略了这恰恰是一路追着成绩与功利飞奔的必然。

三、生命教育

很多孩子对自己的生命本身没有认识。家庭作为生命教育的第一基地,应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载体,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学会善待自己的生命,进而感受友善待人的意义,唤醒自身潜藏的天赋与力量,为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诸多难题,开拓充实而精彩的人生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02

规划孩子的阶段目标

到了小学高年段,家长可在遵循孩子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孩子,像是装了一台“发动机”,能够不断地、主动地寻求发展;缺少目标和规划的孩子,则总是需要依赖家长、老师或考试等外力的助推。“如何唤起孩子持续的内在动力”是当下诸多家庭和教育者面临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家长需要为孩子量身打造并安装一台成长规划“发动机”——远望未来,预见前路,遇见向着目标努力的孩子。

基于这样的认知,家长不妨运用一些简单的道具和方法来陪伴孩子一起变得更好。比如,家长可以为孩子制作成长记录表。互联网时代,做一份成长规划并进行持续记录的难度大大降低。家长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孩子一起思考该确立什么目标并共同制定计划,及时认可并鼓励孩子的进步与成长,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获得仪式感和荣誉感,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坚持下去。

需要注意的是,人生的蓝图有赖于每个阶段的扎实推进——分解宏愿,化为阶段目标;明确计划,落实于每日的行动。这样,目标才拥有其存在的意义。

03

吃喝玩乐攻略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需要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能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劳动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提升其独立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尤其是小学高年段的孩子,拥有好习惯,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度过小升初的适应期,更能为他们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基。

01

凡事预则立

速成的习惯是不存在的,若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首先要引导其制定清晰的计划。说起计划,很多人常常制定,却屡屡放弃。笔者建议制定计划时,遵循三个原则。

三个原则

顺序原则:

家长要引导孩子制定做事的优先顺序,然后按顺序去做;从类别上划分每日生活中何事最为重要,并按重要程度排列,明确面对诱惑或选择时的基本原则。简而言之,即“先做必须做的,再做我想做的”。

时间原则:

习惯养成的21天规律是普遍适用的。为与之相匹配,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制作21天倒计时牌、设定21天小打卡等,让孩子先从心理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事”原则:

为了培养孩子的习惯,有的家长非常急切,以至于罗列出几十条规则,要求孩子必须遵守。这是不现实的。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尝试运用“三事”原则,即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做好三件有关目标习惯的事。“三事”坚守,不轻易改变,抱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才更容易达成目标。

02

一日一省

儒家文化主张“慎独”,这对当下处于缤纷复杂环境中的孩子来说,尤其困难。慎独,需要孩子对自我有不断循环的认知。因此,家长可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孩子进行“一日一省一打卡”的自我教育。例如,睡前问自己“今天做了什么”“该做的做了没有”“明天要做什么”等。为保障“一日一省”的落实,家长也可通过创设群体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自省的习惯,在小伙伴的相互提醒与督促中检查自己计划完成的情况,每21天进行总结。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合适的APP或小程序,引导孩子每日反馈,逐步形成“计划、执行、检查、再行动”的自我循环管理系统。

03

激励促进

让孩子在自律的生活中获得愉悦与成长,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正向刺激,才会持续拥有坚持的动力。笔者倡导家长采用多角度评价与反馈,让孩子感受到努力实现自我管理的价值。

全家的关注。当家庭成员对一个正在积极进行尝试的孩子予以认可与关注时,他就会从中收获更多动力。因此,家庭成员的积极评价和恰当鼓励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公正的标准。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会被其自然地置身于群体氛围中进行自我评判。在培养自律的过程中,父母的教育作用更多在于标准的公正与否,应避免因人、因事、因场景而定的随机评价,明确全家认可的“公约”式标准,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据可考。

多面的展示。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们更多的“发觉”,发觉孩子的努力,发觉孩子的困难,发觉孩子的改变……创设多个平台,给予孩子多面展示的机会,可以很好地促进其自我教育。

“双减”来了,家长们要做减掉浮光掠影、增加亲子共进的“智慧家长”——用积极理性的思考方式陪伴孩子减下过重的学业负担,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自由读书、自在运动,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作者简介

靳丽敏,深圳市福田区天健小学教师, 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