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

家校丨身教先行,引领孩子成为主动学习者

家校丨身教先行,引领孩子成为主动学习者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一方面“鸡娃”的焦虑紧张有所缓解,但同时又有莫名的不安与担忧,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初中家长尤甚。家长们的担扰不外乎“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孩子成绩下降,中考怎么办”“作业减少后孩子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如何安排”“双减会不会导致新一轮不公平竞争”等。当下教育内卷现象已严重到不得不变的地步 频繁的学科补习、过重的作业负担,成为压在孩子身上难以搬动的大山;家长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对孩子的期待,自身的焦虑情绪增加,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也越发严苛……种种教育怪象,违背了教育初衷,漠视了人本理念,脱离了全面育人的政策方向

03

聚焦“双减”后的家庭教育

□ 李敏

初中

“双减”已成为2021年最热门的教育词汇之一。“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一方面“鸡娃”的焦虑紧张有所缓解,但同时又有莫名的不安与担忧,这种矛盾复杂的心理初中家长尤甚。家长们的担扰不外乎“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孩子成绩下降,中考怎么办”“作业减少后孩子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如何安排”“双减会不会导致新一轮不公平竞争”等。面对“双减”,初中家长该如何做才能既立足于当下,解决眼前现实问题,又着眼于未来,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呢?

了解与支持

打开格局与视野,用行动践行“双减”

对于“双减”政策,家长不能仅停留于字面的理解,应全面了解其发布背景、具体内容、实施方案等信息。“双减”政策是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减轻当下孩子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当下教育内卷现象已严重到不得不变的地步:频繁的学科补习、过重的作业负担,成为压在孩子身上难以搬动的大山;家长因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对孩子的期待,自身的焦虑情绪增加,对孩子的成绩要求也越发严苛……种种教育怪象,违背了教育初衷,漠视了人本理念,脱离了全面育人的政策方向。因此,“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作为家长,要有开阔的格局观和未来观,从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背景来解读这场教育变革,辩证看待独立个体与全体孩子的关系、个体成长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以及孩子当下的成长与未来成才的联系,从而坚决支持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双减”运动。

“双减”政策的发布和落地,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校外学科培训机构的整顿、学校“减负提质”工作的开展等。作为初中家长,还需在行动上支持“双减”政策下的系列举措。例如,不替孩子报名参加各类学科辅导班;指导孩子既完成学校布置的硬作业(书面作业),也重视各类软作业(阅读、锻炼、劳动、实践等);遵循教育规律,相信学校的实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调整相关安排,帮助孩子成为主动学习者,让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回归校园。

责任与担当

摒弃唯分数论,真正参与孩子成长

“双减”政策要求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行为、减轻各科作业总量、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表面上看是对培训机构及学校的要求,其实“双减”和“五项管理”一样,都是为切实减轻学生无意义学习的负担,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让学校、家庭各归其位,各司其职,通过家校共育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有很多家长认为给孩子报了各类辅导班、培训班就是对孩子的学习或成长尽责了,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失责的表现。“双减”并不意味着减轻家长肩上的责任,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家长更需深入思考“‘双减’背景下家长的责任和担当是什么”。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用心的艺术,家长应该摒弃短视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能只关注眼下的考试和分数,应多关注孩子的身心素质,把“做身心健康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和达观心态;多关注价值塑造,把“做有用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关注生活质量,把“做有趣的人”作为目标,培养孩子的人生爱好和审美意趣。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真正优秀的父母,无关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也不在于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物质享受,更不在于为孩子报多少班、补多少课,而是真正参与孩子的成长,用心履行父母的责任,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用心陪伴、坚定守护、助力成长,对孩子的人生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

陪伴与发现

掌握沟通方法,引导孩子正视“双减”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再加上深圳市中小学校大都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孩子能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客观上减少了,但有效相处时间却增加了,这对初中的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其宝贵与难得的。如何维护青春期亲子关系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亲子相处的质量?这需要家长用心陪伴,高质量的陪伴能让家长懂得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

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对陪伴的理解是狭隘的,他们认为坐在孩子身边,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或监督了孩子的学习就是陪伴,可这样的陪伴等同于监督者、盯梢者;或家长只是“隐性陪伴”,人在孩子身边但心不在焉,这种低效陪伴只会导致亲子关系变得“水火不融”“剑拔弩张”。

因此,家长需掌握一些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孩子保持良性互动,坚持成为与他们并肩而行的朋友。家长可以运用“3+2”沟通法——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用上三个“愿意”和两个“注意”。其中,三个“愿意”是指愿意用心倾听,愿意换位思考,愿意改变自己;两个“注意”是指注意沟通的语气方式和情绪控制,注意不把成绩和考试挂在嘴边。

家长还需对“双减”背景下青春期的孩子多一双发现的眼睛,敏锐发现孩子身体的发育、心理的成长、情绪的变化,并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指导;善于发现孩子的努力、进步,适时给予鼓励;留心孩子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关系,科学给予引导。“双减”初期,从前学习时间完全被操控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茫然失措、自降学习要求、惰性肆虐等情况,家长要敏锐发现这些变化,指导孩子正确评估“双减”与自身的关系,让孩子把“双减”后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课外阅读拓展知识上,用在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上,用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家长在陪伴中,要以孩子为本,真正“发现”孩子、“看到”孩子。

学习与指导

做成长型家长,构建家庭学习共同体

新时代的亲子关系呈现为“双螺旋”式家庭结构关系,即亲子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双减”实施后,对家长的要求更高,因为角色变得更多元,家长须重构自己的知识观、学习观,不断学习,做成长型家长,才能胜任新的角色,与孩子共同成长。

此外,构建家庭学习共同体还能让孩子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当家长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家长,孩子自然能从中汲取充足的能量,无畏风浪,茁壮成长。

最好的教育是在行为层面引导孩子,身教甚于言传。当家长希望孩子阅读时,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机,亲近书籍;当家长要求孩子加强锻炼时,自己要先穿上运动衣,挥汗如雨;当家长渴望孩子自主学习时,自己先自律地开启学习模式;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自己必须做孩子的榜样……这才是家庭教育应有的样子。

作者简介

靳丽敏,深圳市福田区天健小学教师, 深圳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编辑 | 黄秋碧

每天更新教育资讯

了解更多教育相关话题

-扫码下载深学-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