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是民俗传统文化,而大鹏“90后”罗雯婧偶然“触电”后成为皮影的“新造者”,让古老的皮影肢体语言通过数字影像,重新带入现代大众生活。
走进大鹏非遗文化艺术中心,硕大的“拾遗”二字彰显了皮影“守艺人”的初心。
罗雯婧是土生土长的大鹏人,言谈举止中掩饰不住设计师的独特气质。她身上还有很多标签,海归、90后创业者、非遗传承工作者、数字皮影探索者......
罗雯婧为小朋友讲解皮影制作工艺
罗雯婧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空间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皮影博物馆》,让她对皮影艺术产生深深的迷恋,就业后她毅然辞去国外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成了一名赤手空拳的创业者。2018年在大鹏皮影非遗传承人蔡劲笋指导下,罗雯婧近距离地接触到皮影艺术,同时她也在思考,若仅靠延续传统皮影的表现手法来传承,俨然不合时宜,要想将其重回大众生活,必须突破思维,不断融合新业态,通过现代科技西学中用,做好活化传承。
“设计师的最高境界,就是将其设计融入大众生活,远比孤傲的表达技术更重要。”罗雯婧讲述了她对设计的感悟。在创新与变革中,她不断在传统文化特点中寻找与现代艺术的契合点,网罗各种现代表现形式将此前所掌握的品牌设计思想学为所用,最终实现了将先进的数字AR技术赋予古老的传统皮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传承两千多年的皮影通过数字影像活了起来,开启全新视觉。
“传承下来的皮影图样,大多数因赋予宗教和民俗的含义,富含剽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但小朋友看到因缺乏理解,所以有时会害怕,不是说非遗难传,而是缺少静下心来对创新的思考,比如我们站在小朋友的视角,思考他们喜欢什么,喜欢动物,那我们就设计个小鹦鹉,影像动物将科普、手工实践、美术讲堂融入其中,如果牵强地以成人的视角强行植入,就会降低儿童的好奇心......”
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干。绘稿、电脑骨骼绑定、肢体运动、渲染、编程、场景调度、镜头语言.......5分钟的影像,5个人、两个月,最终完成《数字交互皮影剧》。通俗地解释,就是人在大屏幕前,通过肢体语言来控制屏幕里动画主体,说来简单,实际上首先要将三维立体人物模型转换成二维平面,利用传感器将物体进行骨骼绑定,实现虚拟画面与现实的实时同步......成绩最不会辜负认真和付出,其中艰辛唯有自知。这也是罗雯婧创业两年来最欣慰的作品。她的团队还研发了“皮影盒子”,故事性极强的交互文创作品,先后编辑了《齐齐森林》、《东纵英雄刘黑仔》、《粤剧皮影白蛇传》等故事,从皮影安装、颜色绘制、剧本演绎、科普宣传融汇其中,实现了现代皮影走近寻常百姓。带着“皮影盒子”,她进学校、走社区,如今已有数万名市民参与体验互动。
民俗传承文化是通过老一辈人口口相传及身体力行无形中传承给下一代。当老一辈慢慢老去,生活却变得更加便利时,一些无形的精神财富也会慢慢被遗忘,出现传承的断层。如何将本土和民俗文化和记忆保留、传承下来,变得极为迫切和重要。罗雯婧当下正在筹备《东纵刘黑仔》的设计制作。她坦言,作为大鹏人,希望能做一套令人眼前一亮的古城博物馆等现代皮影作品,通过挖掘本土文化IP,呈现一个与众不同持久不衰的经典作品,让更多的由此了解大鹏......”
每一次尝试、每一刀绘制、每一段文字都折射出这名90后非遗工作者的意志与决心,正是因为这样一群人的坚守与付出,才有了非遗璀璨的今天与可持续的未来。数字皮影通过互动游戏、皮影动画等新颖的形式让人们对古老的皮影有了全新的认知与传承,为坚守文化,传承匠心,让古老皮影薪火相传,大鹏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大鹏办事处将着力推进非遗与本地民俗的“活态”传承,为其搭建展示的舞台,拓宽宣传渠道,鼓励非遗传承人创新非遗发展思路,打造特色品牌,将其与大鹏文旅深度融合,用幻化新生的古老皮影传承大鹏红色基因讲好大鹏故事。
来源 | 深圳特区报 记者 张连城 程思玮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长按图片中的小程序码
或点此进入“文博会+”
了解更多,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